在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中,谋士刘秉忠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刘秉忠不仅善于出谋划策,还通晓玄学,精通天文、地理、律历,以及三式六壬遁甲等各种预测之术。当时,他曾向忽必烈提出警告:某些政策若执行,将会引发全国混乱。事实证明,他的预言在元顺帝时期得到了验证,元朝最终因此灭亡。那么,事情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呢?
一、刘秉忠的忠告
事情发生在1260年,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后,打算推行“铜钱与纸币并行”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铜钱和纸币将同时流通。其实,纸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到南宋和金朝时期,纸币的使用更为普遍。忽必烈希望借鉴前代经验,但对政策细节犹豫不决,于是向亲信谋士刘秉忠请教。
刘秉忠明确表示反对,他解释道:“铜钱属阳,纸币属阴。国家龙兴北方,宜用纸币,子孙亦可遵循。”他还带有预言性质地告诫忽必烈:“若仍使用铜钱,天下必将不安。”忽必烈一向信任刘秉忠,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以纸币为主。
二、元顺帝时期的铜钱重启
1260年七月,忽必烈下令铸造纸币。之后的二十八年间,他多次改革币制,统一钞法,奠定了世界上最早的纯纸币制度,初具现代纸币的雏形。元武宗在位时虽曾短暂恢复铜钱,但出于对刘秉忠预言的敬重,很快又停止使用。
直到元顺帝时期,铜钱再次出现。1350年十月,元顺帝设立“诸路宝泉提举司”,开始铸造“至正通宝”。然而,仅七个月后,红巾军起义爆发,韩山童和刘福通等领导的义军迅速席卷全国。最终,元顺帝于1368年逃出大都,元朝灭亡。
三、刘秉忠预言的道理
刘秉忠为何反对使用铜钱,他的预言又为何如此准确?表面上,他是从阴阳角度解释纸币与铜钱的问题,但其背后有现实经济依据。南宋和金朝时期就曾出现“钱荒”,铜钱和铜矿短缺。元初亦面临类似问题,如果铸造大量铜钱,将雪上加霜。
相比之下,纸币成本低廉,便于解决货币短缺,同时也便于民众接受,金朝已有百年经验可循。然而,忽必烈之后的统治者未能延续合理的钞法,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元顺帝又重新铸铜钱,使原本混乱的货币政策更加失控,最终引发元朝灭亡。
参考资料:1.《元史》 2.《新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