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中,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人对此不免有所疑惑,只要是春风,就会带着暖意从南方一路吹来,为什么暖暖的春风到了玉门关却偏偏被“卡”住了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玉门关和凉州的地理位置。
唐代的凉州又名武威郡,属于陇右道的范畴。唐代陇右道包括现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的地区。唐代的凉州差不多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为天下要冲,是当时西北地区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是控制三大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一座边塞城市。
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处,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的南岸。其北边是疏勒河故道,与北山相望;南边是哈拉湖,与祁连山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千米;往西约150千米,就是罗布泊东部边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处于荒凉的沙漠地带,到处都是戈壁与沙漠。
玉门关古时属于凉州地区,是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汉朝设置河西四郡时,就修建了汉长城和玉门关、阳关等边防和要塞,关外就是茫茫大漠。此地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标志作用,是河西走廊西端重要的要塞。现在的玉门关被称为小方盘城遗址,城堡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总面积630多平方米。现存城墙高9.7米,上部宽约3米,墙基最宽处为5米。
在了解了玉门关的地理位置之后,我们对“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了些感性上的认识,这分明就是地形所致。这样一处位于我国西部、邻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离塔克拉玛干沙漠不远、地处戈壁荒漠之中的地方,哪有春天可言?春风到不了也很正常,不过,转念一想,这个感性认知似乎又不对。因为即便是地球的南北两极也有季节更替,沙漠戈壁自然也可以有四季轮转,怎么玉门关就不能有春风呢?王之涣是不是说得太绝对了?
玉门关确实不缺风,尤其是在春天,时不时就会出现一场沙尘暴;不过,“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在春天刮的风”,而是指从东南洋面上吹过来的、温暖而湿润的风(暖湿气流),也就是夏季风,或者说是东南季风。
季风是由于大陆和海洋的热力性质差异,一年中海陆间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的形式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这些从海上刮来的风携带着丰沛的水汽,容易形成降雨,植物受到雨水滋润后生长茂盛。夏季风在每年4、5月份到达我国南部沿海;6月,到达长江流域;7月,推进到华北和东北;到了9月份,受到冬季风的逼迫,夏季风不得不退回南方。
我国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被划分为季风区,反之则为非季风区,两者大体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分界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凉州也靠近分界线以西,受夏季风影响较弱,所以,“春风不度玉门关”。
另外,地形对暖湿气流的西进起到了阻挡作用,使得它们无法到达玉门关。玉门关四周群山环绕,地形复杂。它的西面有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南面有青藏高原和祁连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东面有六盘山、秦岭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北面是蒙古高原,完全没有暖湿气流。
实际上,王之涣已经在诗中对这种情况给出了解释,核心原因就是“万仞山”。正是因为玉门关处于河西走廊西端,周边又是“万仞山”,距离海洋很远,暖湿气流又受到地形的阻挡,很难影响到这里,最终导致玉门关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大陆性干旱气候。
来源:“百科知识”、《阅读时代》2025年第10期
作者:王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