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三国的时候,总有人争论谁是第一谋士。有人捧诸葛亮,有人吹贾诩,但我每次都想为郭嘉说句公道话。
不是说其他谋士不行,主要是郭嘉那篇“十胜十败论”,简直是把心理学玩到了极致。这篇文章一出来,直接给官渡之战定了调。
先说说当时的背景吧,你肯定能想象那种压抑感。袁绍带着十万大军压境,曹操这边满打满算才两万来人。兵力差距摆在这儿,曹操军营里愁云惨淡。
我甚至能脑补出曹操当时的样子:眉头拧成疙瘩,手里攥着酒杯却没心思喝,盯着地图唉声叹气。换谁谁不慌啊?袁绍家四世三公,家底厚得流油,光粮草就够曹操吃好几年的。
就在这节骨眼上,郭嘉站出来了。他没像其他谋士那样掰着指头算兵力、算粮草,而是先给曹操鞠了一躬,语气斩钉截铁:“主公别怕,袁绍有十败,您有十胜,这仗咱们稳赢!”
这话一出口,曹操都愣了,连忙往前凑了凑:“奉孝快说说,我怎么就有十胜了?”
郭嘉这一开口,就把袁绍的底裤都扒光了。他说袁绍这人爱搞虚头巴脑的礼节,出门都要摆半天架子;而曹操你向来随性自然,这是“道胜”。
你品品这话多妙,不聊兵力聊行事风格。这就像现在职场,一个老板天天搞形式主义,另一个老板专注实干,谁能成事儿一目了然。
更绝的是聊用人。郭嘉说袁绍表面大方,心里比谁都多疑,重用的全是亲戚子弟;曹操你不一样,不管是远房亲戚还是降将,有才就敢用。
这话可说到曹操心坎里了。当时许褚、张辽这些猛将,都不是曹操嫡系,却都被委以重任。反观袁绍那边,田丰、沮授这些能人要么被猜忌,要么被排挤。
我印象最深的是“谋胜”那一条。郭嘉说袁绍想得多做得少,开会开一天都定不了方案;曹操你不一样,拍板快执行更快,应变能力甩他十条街。
后来官渡之战里,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许攸来投降,说袁绍的乌巢粮仓防守薄弱。曹操当机立断,连夜带着精兵去烧粮。要是换了袁绍,估计得召集谋士讨论三天三夜,等讨论完黄花菜都凉了。
郭嘉还戳了袁绍一个致命弱点——“妇人之仁”。他说袁绍看到士兵饿肚子,会心疼得掉眼泪;可那些偏远地区的百姓受苦,他压根不管。
而曹操看似粗犷,却能着眼天下。就像后来颁布的屯田制,让无数流民有了饭吃。这格局一下子就拉开了,你说士兵更愿意为谁卖命?
其实郭嘉这“十胜十败论”,表面是说曹操比袁绍强,本质是给全军上下打了一剂强心针。
你想啊,之前士兵们都觉得这仗没法打。听完郭嘉的分析,大家突然发现:哦?原来袁绍是个外强中干的花架子!信心一下子就上来了,军营里的鼓声都比以前响亮了三分。
曹操更是当场拍案而起,之前的愁云一扫而空。他拿着郭嘉的手稿,挨个军营宣读。每念一条,士兵们的欢呼声就高一层。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一篇演讲稿吗?有那么神乎其神吗?还真不是。
官渡之战打了一年多,中间好几次曹操都快撑不下去了。他甚至写信给荀彧,说想撤兵回许都。每次这种时候,大家就会拿出“十胜十败论”读一读。
读着读着,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这篇文章就像黑暗里的一盏灯,始终照着曹军前进的方向。
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曹操以少胜多,一把火烧了乌巢粮仓,把袁绍的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战后清点战利品的时候,曹操拿着袁绍的粮草账本,笑着对郭嘉说:“奉孝,还是你看得准啊!”
毛主席都特别喜欢郭嘉,专门让大家读《郭嘉传》。他说郭嘉最厉害的地方,是能看透人的本质。
说到底,“十胜十败论”哪里是分析战局?分明是把两个领导者的性格、格局、用人之道扒得明明白白。袁绍的失败,从他的性格里就已经注定了。
可惜郭嘉英年早逝,三十八岁就没了。要是他能多活几年,说不定曹操早就统一全国了。
每次读到这段历史,我都忍不住想:要是现在的职场里,能有个像郭嘉这样的人,一眼看透竞争对手的弱点,那得省多少事儿啊?
这大概就是“十胜十败论”的魅力吧。它不只是一篇战前分析,更藏着做人做事的大智慧。你觉得郭嘉这波操作,够不够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