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人敢利用租界打中国人,我杜月笙可以在两个钟头内,把整个租界化为平地!”
说这话的人,是杜月笙。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提起上海,就绕不开这个名字。
他被叫做“上海皇帝”,一个从水果摊小贩一路爬上权力巅峰的传奇人物。他的身份极其复杂,是青帮大佬,是商界巨子,也是政界掮客。
他游走在黑白两道之间,手眼通天,在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里,跺一跺脚,整个地面都要抖三抖。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句近乎疯狂的狠话,杜月笙真的说过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更重要的是,他凭什么有这样的底气,敢跟当时气焰嚣张的日本军队和掌控着租界的西方列强叫板?
“孤岛”上海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爆发,东北三省在短短几个月内沦陷。抗日救亡的声浪,从北到南,一浪高过一浪,而上海,这座远东最繁华的国际都市,自然成了风暴的中心。
当时的上海,格局非常特别。它被一分为三:中国人自己管理的华界、由英美等国共同管理的公共租界,以及由法国人单独管理的法租界。租界在名义上是中国的土地,但实际上却是“国中之国”,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警察系统。
对许多人来说,租界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乱世中的“避风港”。
而杜月笙,正是这座复杂都市里最具权势的人物之一。他出身底层,凭借过人的头脑和狠辣的手段,在龙蛇混杂的上海滩站稳了脚跟,成为了青帮的头号人物。
但杜月笙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从不满足于只做一个黑帮老大。他把触角伸向了金融、工业、新闻等各个领域,同时,他还积极地和政治圈子打交道,尤其是和南京的国民政府关系匪浅。
在法租界,他更是担任了公董局华董的职位,这是华人在租界权力机构里能达到的最高位置,相当于华人社区的官方代表。
这一切,都让他拥有了黑、白、黄(指帮会、政府和商界)三道通吃的巨大能量。
可以说,在上海,官方市长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杜月笙一句话或许就能摆平。
就在这种诡异的平静之下,日本人的野心正在悄然膨胀。
他们占领了东北,下一个目标,就是企图通过在上海挑起事端,来转移国际视线,并进一步压迫中国。
“一·二八事变”的导火索
这根导火索,很快就被点燃了。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军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悍然向上海闸北的中国驻军发起了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一·二八事变”。
当时驻守上海的,是蔡廷锴和蒋光鼐将军率领的第十九路军。这是一支以粤籍官兵为主的部队,素来以骁勇善战著称。
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尽管南京国民政府当时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 但这支铁血之师却违抗上令,奋起反击。一场实力悬殊的血战,在上海的街头巷尾激烈展开。
不过,日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在狭窄的城市街道里,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巷战,一时间竟然难以推进。
于是,日本人打起了租界的主意。他们天真地认为,可以利用租界所谓的“中立”地位,把军队开进租界,然后从侧翼包抄,给坚守在闸北、江湾一线的第十九路军致命一击。
日军首先利用了公共租界。因为公共租界的虹口区本来就是日本侨民和军队的聚居地,他们以此为基地,不断向华界发动攻击。
紧接着,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法租界。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日军计划派遣一支数千人的部队,秘密穿过法租界,直插中国军队的后方。
这个阴谋一旦得逞,第十九路军将腹背受敌,上海的防线可能瞬间崩溃。
拍案而起
当时,作为法租界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代表,杜月笙被紧急邀请参加了一个由法租界当局、各国领事以及日方代表共同参与的会议。
会议的气氛异常凝重,日方代表态度傲慢,他们半是威胁半是要求,希望法租界当局能“行个方便”,允许日军“借道”。
面对日本人的嚣张气焰,在场的西方人大多选择了沉默。就在这时,杜月笙开口了。
关于他当时究竟说了什么,后世流传着好几个版本,但核心内容都惊人地一致。
据许多历史文献和回忆录的转述,杜月笙站起来,脸色铁青,对着在场的日本代表和各国领事,一字一句地说道:“上海是全体中国人的上海,不是你们日本人的。如果你们日本人非要打,我杜某奉陪到底。如果你们敢借用法租界来攻击我们的军队,那么我杜月笙可以向你们保证,我会在两个小时之内,让整个租界变成一片火海,彻底毁灭!”
这句话一出口,全场震惊。这已经不是谈判,而是赤裸裸的威胁。
日本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狠话镇住了,那些见惯了大场面的西方领事们也面面相觑。
他们知道,杜月笙说的不是玩笑话。
为什么杜月笙的威胁如此有分量?因为他有这个实力。他控制的青帮弟子和工会成员,遍布上海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渗透在电力公司、自来水厂、电话局、公共交通等所有维持城市运转的要害部门。
他一声令下,整个租界的电可以停,水可以断,电话打不通,交通陷入瘫痪。他手下数以万计的徒子徒孙,可以瞬间从码头工人、车夫、小贩,变成手持利斧的战士,在租界的每个街角制造混乱。
他要毁灭的不是租界的建筑,而是租界赖以生存的秩序。
一旦秩序崩溃,租界所谓的“繁荣”和“安全”将荡然无存,这正是西方人最害怕的。
杜月笙的抗日“组合拳”
当然,杜月笙不仅仅是说说狠话而已。在整个 “一·二八” 抗战期间,他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抗日“组合拳”,从人力、物力、财力、情报等各个方面,为前线的第十九路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战争一爆发,杜月笙就联合上海各界名流,迅速成立了“上海市抗敌后援会”和“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等组织,他亲自担任要职,负责筹款募捐。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工商界大佬、社会贤达纷纷解囊,为前线将士购买药品、食品和御寒的衣物。
他甚至把自己的一部高级防弹轿车和私人电话总机都捐给了前线指挥部,还将自己名下的几十辆卡车组织成运输队,不分昼夜地为前线运送给养。
杜月笙手下的青帮网络,是当时上海最灵通的情报网。那些遍布街头巷尾的茶房、车夫、小贩,都是他的耳目。
日军的任何兵力调动、后勤补给,都很难逃过这张大网。他将搜集到的重要情报,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国民党军统的戴笠以及前线的中国军队,为我军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还组织了数千名青帮弟子,成立了“抗日救国义勇军”,这些人有的直接拿起武器,组成敢死队,配合第十九路军作战;有的则负责清除汉奸、维持后方治安。
结语
“一·二八事变” 最终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以《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而告终,第十九路军在坚守了33天后,被迫撤离上海。
而杜月笙,通过这次事件,彻底完成了他个人形象的升华。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让人畏惧的黑帮头目,更成了一个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担当、有血性的“社会领袖”。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定义。
杜月笙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靠鸦片起家,双手也沾染过血腥,这是他无法洗刷的污点。
然而,在民族大义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却做出了无愧于中国人的选择。
上一篇: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下一篇:完美搭档花样滑冰_奥运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