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历史作者在写作时都会不自觉地带入自己的偏好。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朝有明显倾向,因此对秦始皇的评价显得有些贬低。而《三国演义》更为明显,书中描写让人自然而然地觉得蜀汉才是正统,曹操是奸诈之人,诸葛亮则聪慧绝伦。
然而,真实的历史人物往往比小说描绘的复杂得多。曹操确实是文武兼备的能人,诸葛亮是忠诚的大臣,但也有能力平平之处。刘备并非完美无缺,他在逃亡时甚至会丢下妻儿,这与他自称的先祖刘邦的形象倒是有几分相似。很多故事也被作者改写或夸大,例如著名的“草船借箭”,其实是从孙家父子身上借鉴过来的,却被安插到诸葛亮身上,使他看起来神乎其神。
实际上,有一位被历史忽略的人物才是真正令人惊叹,他就是曹真,本名秦真,曹操的养子。关于曹真的身世,有多种说法。《魏略》记载,曹操曾被袁术追击,正是曹真的父亲挺身而出顶替曹操,使曹操得以脱险,曹操因此收养了他。曹真天资聪颖,勇猛异常,据说一次打猎时被老虎追击,他临危不乱,一箭将老虎射倒,因而备受赏识。
曹真出身宗室,无论是曹操、曹丕还是曹叡都十分器重他,而他也没有辜负重托。早年镇守河西,多次平定叛乱,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干。曹丕曾感叹道:“我在帐中运筹帷幄,而诸将则在万里之外奋勇作战。”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征讨孙权,曹真与夏侯尚、张郃、徐晃分别率军攻打江陵,他先击败吴将孙盛,又与夏侯尚合力击退诸葛瑾。
曹丕去世后,曹真与司马懿、陈群、曹休一起辅佐曹叡。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抗,将击退诸葛亮北伐的功劳归给司马懿,但实际上多次成功阻止诸葛亮的是曹真。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真驻军郿,派张郃救援街亭战役大败马谡,同时他自己在箕谷击退赵云和邓芝的部队,使诸葛亮不得不撤退。随后,他预见诸葛亮必定进攻陈仓,提前修筑防御,果然次年诸葛亮攻不下陈仓,蜀军粮草受阻,无功而返。
书中将曹真描写得几乎无能,但现实中,他击退诸葛亮后官至大司马。太和五年(231年)病逝于洛阳府邸,曹叡亲自探望,并追颂其功绩:“大司马一生忠孝节义,辅佐二祖,对内不倚皇亲之势,任用贤才;对外不鄙视贫寒之士,守成业、尽忠职、品德高尚。”
当然,即便是名将也会犯错,曹真在升任大司马后也曾出师失误,但总体而言,他绝非《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无能之辈,而是对曹魏立下赫赫战功的重要将领之一。
参考资料:《魏略》《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