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的第五次征战中因病去世。按照他的遗命,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职位,成为蜀汉的执政官,并被任命为尚书令,同时担任行都护和假节等职务,还被封为安阳亭侯。
到了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蒋琬被任命为大司马,全面掌控蜀汉的军政事务,并接到命令前往汉中驻守,为未来的北伐做好准备。蒋琬驻守汉中期间,曾多次派姜维率领部队向西出击,试图扰乱曹魏的防线,虽然这些行动对曹魏造成了一定困扰,但并未取得显著的战果。
蒋琬认为,诸葛亮的北伐遭遇失败,主要是因为道路艰险,运输困难,最终粮草不足,导致战争无法继续下去。因此,他提出改用水路,从汉中沿汉水、沔水东进,攻击魏兴和上庸这两个曹魏的郡。然而,就在蒋琬准备实施这一计划时,他的旧病复发,不得不将这一计划暂时搁置。
与此同时,朝中的一些大臣认为,顺水而下虽然容易,但如果战败,撤退将变得异常困难,可能会造成像夷陵之败那样的惨剧。因此,刘禅指派尚书令费祎和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劝阻蒋琬。经过一番劝说,蒋琬最终决定放弃这一计划。
放弃这一计划的原因,除了考虑到风险过大外,经济回报也相对较低。上庸地区位于汉中东面,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片地区并没有太大价值。尽管如此,通过沔水从上庸可以直接通往汉中,进一步连接襄樊,并与宛城相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际上,早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占领汉中后,就命令宜都太守孟达率军攻占房陵,并进攻上庸。考虑到孟达可能难以完成任务,刘备又派遣刘封从汉中出发,沿沔水进攻上庸。最终,上庸的太守申耽选择投降,蜀军成功占领了这一地区。
尽管刘备为夺取上庸投入了大量兵力,但上庸的战略意义并非单纯的地理因素所决定。刘备的目标是通过上庸威胁曹操在荆州北部的控制,同时配合关羽的北伐行动。如果关羽能够成功夺取襄樊,蜀军可以顺势推进,迅速对抗曹魏,进一步扩大战争成果。然而,随着关羽北伐失败和东吴夺取荆州,上庸的战略价值大大降低。
特别是在吕蒙白衣渡江夺取南郡,关羽北伐失败之后,上庸的军事意义逐渐减弱。虽然上庸依然可以作为进攻襄樊的跳板,但曹魏在荆州北部的重兵防守,以及靠近洛阳的地理优势,都让蜀军难以在这一地区取得决定性胜利。而且,东吴与蜀汉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如果蜀军一旦进攻襄樊,东吴有可能再度对蜀汉进行干扰。蜀汉的国力有限,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战斗消耗,因此即使夺取了襄樊,最终也难以扩大胜果。
因此,即使蒋琬能够顺水而下,占领上庸,面对的困难依然巨大,而且上庸的经济价值有限,未必能为蜀汉带来长远的战略利益。考虑到这些因素,蒋琬最终决定放弃进攻上庸的计划。
最终,历史证明,无论是上庸的争夺,还是蜀汉的其他军事行动,都未能改变魏强蜀弱的格局,也未能改变三国归晋的最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