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假期过后,马拉松赛事的热潮突然降温,随着一波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赛事“取消潮”席卷而来,这项曾经炙手可热的运动,瞬间按下了暂停键。
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路跑赛事749场,参与人次持续上升。但部分赛事存在急救、交通等问题,需完善细节服务。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方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基层体育资源均衡发展。但马拉松这类极限运动难以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多属于个人选择范畴。
实际上,早在8月底,国家卫健委就提到,马拉松这项运动不太适合普通人参加,它属于一种极限运动,仅适合少数人,马拉松完赛不等于顶级健康!这一表态在整个马拉松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一提醒犹如一记警钟,在全民健身热情高涨的当下,为我们敲响了理性看待运动项目的节奏。
国家卫健委针对当下全民健身热潮中马拉松运动的参与情况,发出了引人深思的提醒:马拉松并不适合大众广泛参与。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厉彦虎表示:现在马拉松特别热,全国每年有上千场马拉松比赛,好多人以参加马拉松为荣,跑了马拉松之后必须要晒一下。其实马拉松是个极限运动模式,它适合少数训练有素的人来参与的项目,是少数人的运动模式,他是一个极限运动模式,不等于健康的运动模式。
他特别指出:马拉松不能作为全民推广的运动模式,是少数人的一个爱好行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愈发强烈,马拉松这项曾经小众的运动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热门健身选择。在社交媒体上,马拉松赛事的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参与其中,将完成马拉松视为挑战自我的目标。
但马拉松,作为一项极限耐力运动,其42.195公里的超长距离,对参赛者的身体机能提出了严苛要求。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厉彦虎指出,马拉松运动需要参与者具备强大的心肺功能、良好的肌肉耐力以及高效的能量代谢系统等。而这些条件,并非普通大众在日常锻炼中能够轻易达成。
现实中,因盲目参与马拉松而导致的健康问题屡见不鲜。许多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缺乏运动基础的人,仅凭一时热情报名参赛,结果在比赛过程中身体不堪重负。抽筋、体力透支、中暑等状况频发,更严重的甚至出现心脏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随着 “马拉松是极限运动,不等于健康运动,不能作为全民推广的健康运动方式” 这一认知形成共识,社会对赛事的评价标准从 “数量多少” 转向 “质量高低”。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马拉松是极限运动,“跑得健康快乐才是跑步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