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位顶级名将,他们分别是曹魏的于禁、张辽、张郃,以及蜀汉的关羽(关羽也曾短暂投降过曹操)。
这四位降将最终得到的谥号却天差地别。于禁被一个“厉”字羞辱至死,而张辽、张郃却备受荣宠。即便是被后世封神的关羽,他的谥号里也藏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一个“厉”字定终身
于禁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的元老级将领,早年跟着曹操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治军严谨,是曹魏外姓将领中第一个被授予假节钺的人,地位非凡。
然而,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终点,就是那场著名的襄樊之战。
在那场战役中,于禁率领的七军被关羽水淹,全军覆没。面对绝境,于禁选择了投降。
于禁在吴国被关押了一段时间后,辗转回到了魏国。此时的皇帝已经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表面上对于禁的归来表示了安慰,还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但实际上,一场精心策划的羞辱正在等着他。曹丕命人画了幅壁画,内容是关羽水淹七军,于禁跪地乞降,而庞德却宁死不屈的场景。
随后,曹丕“恰到好处”地安排于禁去参观。于禁看到这幅画,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一生的功绩在这次“失节”面前被完全否定。最终,他羞愧难当,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
人死了,事情还没完。曹丕给了他一个谥号, “厉侯” 。这个 “厉” 字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古代的谥法解释,“暴慢无亲”、“杀戮无辜”都可以称之为“厉”。
这无疑是一个恶谥,是极大的侮辱。
曹丕给出的官方理由非常直接: “败不能死,生降于敌”。意思就是,你打了败仗不能为国尽忠而死,反而活着投降了敌人,这就是你最大的罪过。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说完了于禁,我们再来看看他的老对手关羽。我们翻开史书会发现,蜀汉后主刘禅给关羽的谥号是 “壮缪侯” 。这个谥号就很有嚼头了,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褒义词。
我们把它拆开来看。“壮” 是个好字,在谥法里,“胜敌克乱曰壮”、“威德刚武曰壮”,通常是用来表彰那些武功卓著、英勇善战的武将。关羽一生“威震华夏”,这个“壮”字他当之无愧。
“缪” 字这个字在古代谥法里,可不是什么好词。它的意思通常是 “名实不符”、“名不副实”。
也就是说,你的名声和你的实际功绩、德行不相匹配。把这样一个字放在关羽的谥号里,蜀汉朝廷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这就得结合关羽的生平来看了。他虽然勇冠三军,但也确实性格高傲,刚愎自用。
因此,有学者认为,蜀汉朝廷给这个“壮缪”的谥号,其实是一种非常公允甚至略带批评的评价。刘备在世时,并没有给关羽追谥,直到多年后,刘禅才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进行追封,这本身也说明蜀汉内部对于如何评价关羽,是有过一番复杂考量的。
从“背主”到“刚侯”
张辽的经历比于禁还要复杂,他最早跟过丁原,后来跟吕布,吕布兵败后才投降曹操。按理说,这种几易其主的经历,在注重“忠诚”的古代社会,是很容易被人诟病的。
然而,张辽死后,曹魏给他的谥号是“刚侯”。“刚”在谥法里,通常解释为 “强毅果敢”、“威强不屈”,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评价。
他在合肥之战中,以八百勇士大破孙权十万大军,那种勇猛刚毅的形象,足以配得上这个“刚”字。
那么,曹魏政权为什么对于张辽的“前科”毫不在意,反而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这就体现了曹操和其继任者在用人上的实用主义。曹操奉行“唯才是举”,他看重的是你当下的能力和归顺后的忠诚,而不是你过去为谁效力。
张辽归顺曹操后,屡建奇功,忠心耿耿。
当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刚”这个谥号里,可能还带有一丝 “追补前过” 的意味。
对于投降“敌人”的,是零容忍;而对于从其他军阀阵营“投诚”过来的人才,只要你能力出众且忠心,就可以既往不咎,甚至大加封赏。
最纯粹的赞美
张郃和张辽一样,也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他原本是袁绍手下的大将,在官渡之战中审时度势,投降了曹操。他的经历和张辽非常相似,那么他的谥号又是什么呢?
张郃的谥号是 “壮侯” 。这个 “壮” 字,和关羽谥号里的那个“壮”是同一个字,代表着勇武和战功。
但和关羽不同的是,张郃的谥号里没有那个带争议的“缪”字,只有一个纯粹的、响亮的“壮”。
为什么张郃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原因很简单:功劳太大,无可挑剔。张郃投降曹操后,南征北战,从平定北方到西拒蜀汉,几乎无役不与。他用兵巧妙,深得曹操和后代君主的器重,被誉为“国之良将”。
尤其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张郃是魏国西线战场的中流砥柱,多次挫败蜀军。最终,他在木门道追击蜀军时中箭身亡,以身殉国。
一个降将,最终战死沙场,为自己效忠的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局,足以让任何人忘记他曾经的身份。
因此,曹魏朝廷给予他“壮侯”的美谥,是理所应当的 。《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张郃战死后, “谥曰壮侯” 这个评价干净利落,充满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