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熙元年(公元238年),曹魏政权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内部变动。此时,蜀汉的皇帝刘禅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给大将军蒋琬写一封信,指示他留守汉中,密切观察魏国的动向,并在时机合适时准备进攻魏国。这封信是在诸葛亮去世四年后写的,反映出刘禅与我们通常印象中的软弱形象大为不同。信中,刘禅不仅详细规划了北伐魏国的策略,还借鉴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并结合当时蜀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调整方案。
在《三国演义》中,刘禅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无能的君主,而蒋琬的形象也被简化,几乎没有展现出其政治才能。相比之下,姜维则显得更为突出。但实际上,历史中的刘禅和蒋琬与演义中的形象有很大不同。他们对于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复杂局势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在战略的制定上始终没有偏离过诸葛亮的《隆中对》。
从刘禅在延熙元年给蒋琬的信中,以及蒋琬晚年提出的一个新北伐计划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北伐政策的变化。这不仅揭示了蜀汉君臣对于“北定中原”战略的深刻思考,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蒋琬,字公琰,出生于荆州零陵,早年随刘备征战,并没有立即显现出过人的才华。建兴元年,诸葛亮设立丞相府时,蒋琬被任命为东曹掾。随着诸葛亮多次北伐,蒋琬逐渐承担起北伐后勤保障的任务,深得诸葛亮的信任,最终被确定为继任者之一。诸葛亮多次提到,若自己不幸去世,政务应交给蒋琬来接管。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由于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极高,他的去世让蜀汉政权出现了政治动荡。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杨仪通过一场斗争除去了魏延。诸葛亮曾告诫刘禅,如果自己不幸去世,政务应由蒋琬接管。尽管杨仪认为自己功劳更大,并与蒋琬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最终杨仪因言辞不当被免职,且因诽谤蒋琬被贬为庶民,最后死于狱中。
蒋琬凭借其稳重的治政风格和谦虚的个人品德,很快稳定了蜀汉政权,成为实际的执政者。然而,与诸葛亮不同的是,蒋琬在北伐问题上更加谨慎。虽然他也曾派姜维北伐,但大多数情况下兵力有限,未曾有过一场能够决定胜负的大战。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亲自给蒋琬写信,建议他准备北伐的计划。这封信提到魏国发生了变故,刘禅认为这是进攻魏国的好时机。特别是,他提到魏国的辽东地区发生了内乱,刘禅希望蒋琬能够密切关注形势,一旦局势有变化,立即出兵北伐。刘禅所提到的魏国内部变动,指的就是公孙渊在辽东的叛乱。
公孙渊是辽东公孙度家族的后代,在魏明帝曹睿治下,他虽然没有参与中原的争斗,但却割据一方。公孙渊的叛乱加剧了魏国与辽东的紧张局势,曹魏决定派遣大军征讨公孙渊。刘禅认为,司马懿亲自出征,这意味着魏国北境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他指示蒋琬在汉中待命,若局势发生变化,要及时出兵北伐。
需要注意的是,刘禅的北伐计划并非一时冲动。在信中,他详细列出了两个条件:第一,魏国内部必须爆发大规模的起义或叛乱;第二,东吴必须给予支持。这个北伐计划显然是在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刘禅在实际操作中则更为周全,注重了局势的变化与细节调整。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地跨荆、益二州”和“天下有变”是北伐战略的核心思想,而刘禅则更加注重“蜀吴联合”的重要性,力求通过蜀汉与东吴的联合出兵,弥补失去荆州后的兵力不足。虽然刘禅的计划较为保守,但他对于诸葛亮战略核心的坚持,体现了蜀汉政权在动荡中力图寻求突破的决心。
蒋琬接到刘禅命令后,按照指示屯兵汉中,但他深知蜀汉北伐面临的困难,尤其是蜀道的险峻,因此并未贸然出兵,而是耐心等待魏国局势的发展。然而,魏国并未出现预期的动荡,司马懿成功平定了辽东的叛乱,局势趋于稳定,刘禅的北伐计划未能实现。
在诸葛亮生前的五次北伐失败后,蒋琬和蜀汉政权对北伐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虽然蒋琬仍然派遣姜维北伐,但大多数兵力都相对较弱,无法撼动魏国的强大力量。蒋琬时期的北伐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军事上的进攻态势,而非寻求决定性的胜利。
然而,蒋琬在晚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大胆计划。他认为,单靠秦川的北伐已经无法奏效,建议蜀汉放弃陆路北伐,转而通过水军从汉水出发,袭击魏国的魏兴与上庸。蒋琬认为水路进攻对蜀汉来说更加适合,特别是蜀汉水军相较于魏国具有优势,这样的进攻可能会给魏国带来巨大的压力。
不过,由于蒋琬健康问题以及群臣的反对,这个计划未能实施。群臣担心若计划失败,蜀军将陷入困境,特别是在失败后没有撤退的空间。尽管如此,蒋琬依然坚持了诸葛亮生前提出的北伐方针,提议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蚕食魏国,最终实现蜀汉的战略目标。
蒋琬的北伐方案回归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但也反映了蜀汉政权在魏国强大与自身局限之间的艰难抉择。无论是刘禅、蒋琬,还是姜维,他们每一次的尝试都未能摆脱魏强蜀弱的困境。蜀汉政权的困境,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无力,更在于其内政的腐败与动荡。最终,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未能实现当初的雄图壮志,逐渐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