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两党制国家,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主导着政治舞台。如今的美国总统来自共和党,但许多人并不知道,事实上,共和党与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这段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曾是清朝的钦差大臣,受命出使欧美各国,最终在异国他乡去世,享受了清朝一品官衔。那么,这位被恭亲王称为“真正的朋友”的美国人究竟是谁呢?
一、美国官员安森·伯林盖姆
这位人物名叫安森·伯林盖姆(Anson Burlingame),在清朝被译为“安臣·蒲玲堪”,因此他在中国也被称为“蒲安臣”。蒲安臣于1820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后来随家人搬到了其他地方。他的年轻时代,在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接受了法律教育,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律师。到了1848年,蒲安臣开始投身政治,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
1854年7月,共和党在美国成立,蒲安臣作为其中的创始人之一,积极参与了党内的活动。第二年,他当选为美国国会的众议员。在当时,关于奴隶制的辩论在美国政坛激烈进行,而蒲安臣坚定支持废除奴隶制,甚至曾因意见分歧准备与另一位议员决斗,令对方最终认输。1861年,林肯当选为总统,蒲安臣也被任命为驻奥地利公使,不久后转任驻华公使,开始了与中国的紧密联系。
二、担任驻华公使
1862年7月,蒲安臣抵达北京,成为最早一批驻华的外国公使之一。此时的美国正在经历南北战争,国家的力量还不如后来强大,所以其对华政策较为温和。在外交政策上,美国既不要求租界,也不曾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这一态度与英国和法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快便获得了清朝官员的好感。
蒲安臣不仅在中美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由于清朝当时对国际法的理解相对薄弱,常在与外国的交涉中吃亏。蒲安臣建议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这本书在1864年由京师同文馆出版,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此外,蒲安臣和清朝官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恭亲王更是称他为“真正的朋友”。
三、清朝钦差大臣
1867年11月,蒲安臣即将离开北京时,在总理衙门举行的送别宴会上,他表示:“若日后有与其他国家不平之事,蒲某必定尽全力。”恭亲王听后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当时清朝正准备首次派遣使节出使外国,但因为缺乏合适的人选而感到困难。恭亲王认为,蒲安臣为人温和,能处理国际事务并了解中外大势,十分适合这一任务。
因此,蒲安臣接受了清朝的邀请,并于1868年2月率领一个三十人的使团,开始了前往欧洲各国的外交之旅。作为清朝的钦差大臣,他先后访问了美国、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荷兰、普鲁士和俄国。在这一过程中,蒲安臣认真履行职责,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然而,长期的劳累让他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于1870年2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去世,享年50岁。
他的去世传回北京,清朝朝廷深感惋惜,特意授予他一品官衔,并向其家属支付了万两的抚恤金,以示尊敬。
这位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美国人,最终为中美两国的关系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人们铭记了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