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在武庙中选出了十位名将,其中竟然包括了诸葛亮——这位连刀都拿不动的军师。看起来有些奇怪:真正的三国猛将,如赵云、马超、黄忠,却没有入选。难道他们不如手无缚鸡之力的诸葛亮吗?我们不妨仔细比较一下,并分析唐玄宗的选择标准。
首先,马超未能入选,其原因很明显。据《三国志》记载,马超曾因不满曹操的安排,联合韩遂攻击许昌,导致自己父亲马腾被杀。儒家讲究“忠君孝父”,而马超显然既不够忠也不够孝,因此自然不符合唐朝对名将的道德标准。
再来看赵云。虽然《三国演义》中他英勇无敌,但正史中赵云并没有受到重用,多数时间只是保护主公及其家属。长坂坡一战,赵云更多是履行护卫职责,而非独当一面的战略指挥。虽然他参与过汉水之战和北伐,但无法称得上真正的三国大将,因此未入选也合情合理。
黄忠的历史表现相对赵云更为出色,他曾一刀斩杀夏侯渊,显示了高超的武艺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然而,在《三国志》中对他的记载并不多,因此唐玄宗在评选时可能并未给予他足够重视。
而诸葛亮呢?这位蜀汉大军师一生几乎不曾亲手杀敌,但他能统筹全局、指挥三军。武将其实有不同类型:许褚、典韦属于猛将型,重在武艺与勇力;白起、廉颇等则兼具智谋与武艺,堪称战神级;而孙武、姜子牙、诸葛亮则是谋略型,将战术和战略放在首位,哪怕自己无法直接上阵,也能通过计谋赢得战争。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其前身《三国志平话》也要到宋元时期才出现。唐玄宗所参考的史料主要是《三国志》,在其中诸葛亮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十分突出,而马超、赵云、黄忠的记录则相对有限。此外,诸葛亮忠于刘备、勤政爱民,完美体现了儒家“忠君”理念,这正符合唐朝统治者的价值观。
唐玄宗时期的郭子仪也展示了类似的忠诚精神。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叛乱,本有机会称帝,但他始终坚守“忠臣”的身份,为国家鞠躬尽瘁。唐朝选拔名将,不仅看武艺,还看忠诚与智谋,而这正是诸葛亮能够入选武庙十哲的根本原因。
综上,唐玄宗的评选标准不仅重视武力,还强调忠诚与智略。诸葛亮虽不擅长刀剑,却能统筹全局、谋略出众,并代表忠君典范,这使他成为名列武庙十哲的理想人选。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