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高丽王朝的第32任君主王禑在1388年决定挑战明朝的统治。他废除了“洪武”年号,改用“宣光”,并号召十万大军进攻辽东。明朝在朱元璋领导下已经强大,而北元已是风雨飘摇,但高丽自信心十足,背后有元朝曾经的“甥舅”关系作为支撑。
元朝对高丽的影响源远流长。高丽自1270年与元朝建立婚姻关系后,七代国王中有四人是元朝驸马。元朝对高丽的控制深入政治、军事等领域,尽管这种控制带来了百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随着元朝衰弱,高丽逐渐恢复自主,特别是王颛执政时开始推行“反元改革”,回收元朝占领的土地,这也为高丽后来的反抗奠定了基础。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北元势力逐渐式微。元顺帝试图重建旧土,甚至请求高丽配合进攻明朝。然而高丽在王颛的领导下选择走向独立,甚至与明朝建立了宗藩关系。然而,王颛的改革触动了“亲元”势力,并最终在1374年被暗杀。接任的王禑年仅十岁,实权被权臣李仁任掌握。李仁任一方面继续对明朝表示臣服,另一方面却暗中与北元保持联系,甚至接受北元的册封。
随着明朝逐渐强大,高丽在对待元朝和明朝的态度上逐渐两面三刀。王禑的父亲王颛死后,李仁任依旧按既定政策操作,使得高丽陷入了两难的外交局面。与此同时,朱元璋向高丽提出了苛刻的贡税要求,迫使高丽妥协,并最终决定为免进一步冲突,继续对明朝进行大量贡税。
然而,高丽国内的强硬派不满这些苛刻要求,提出反抗大明的意见。特别是著名将领崔莹支持对明开战。王禑最终决定出兵,开始攻打辽东,并希望与北元联合对抗明朝。然而,由于士兵士气低落,部分将领反对,最终在渡过鸭绿江后,士兵纷纷提出撤退。李成桂领导的军队反叛,发动“威化岛回军”,导致王禑和崔莹被推翻。
这一系列的政变导致高丽在短短数月内解体。最终,李成桂在1392年自立为王,建立了新的朝鲜王朝,并于次年遵朱元璋圣旨改国号为“朝鲜”,标志着高丽王朝的灭亡。
此事件的结局不仅标志着高丽的终结,也为朝鲜的建立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