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西征往往给人留下“他们能快速穿越广袤土地”的印象,但如果仔细分析历史和地理,就会发现,蒙古人的远征速度和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惊人。
我们可以从时间线来看。蒙古第一次西征从1219年秋天开始,到1225年春天结束,持续了五年半,主力军的行程为10700公里。而速不台分兵带走了两万多人,在三年内行进了4300公里。五年半的时间里,蒙古大军总共走了15000公里,平均每年不到3000公里。蒙古第二次西征的时间跨度更长,从1235年秋天开始,到1242年春天结束,总行程约16000公里,平均每年仍不到3000公里。第三次西征,时间从1254年持续到1259年,五年多的时间里,行进了相似的距离。
其实,很多蒙古部落并没有走那么远。蒙古军人原本就是游牧民,平常的游牧范围距离西征的地方并不远。比如以阿尔泰山为核心的蒙古右翼部落,窝阔台的封地就在新疆,托雷家族的封地则位于今天俄罗斯的叶尼塞河流域,这些部落距离中亚、中东和欧洲要近得多。假如从伊犁河谷出发,蒙古部队只需要前进3500多公里,就能到达今天的土耳其;再前进3495公里,可以到达乌克兰,甚至能打到基辅城;前进3510公里则能到达阿拉伯半岛。
如果从喀什出发,蒙古的游牧部队只需走4700公里,便能抵达欧洲的芬兰、瑞典、波兰或希腊等地。而从新疆的喀什出发,蒙古部队只需1100公里就能到达阿富汗的喀布尔,前进1389公里就能到达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这些地方曾是蒙古与花剌子模残余势力的战场。当然,这些都是直线距离,实际行军的距离通常要更远。
说到游牧部队的集结,实际上并不容易。平常,他们根据不同的地盘在不同的草场上放牧,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在首领的召集下进行集结。一个上万人的游牧部落,通常会携带数百万只牛羊和十万匹马、骆驼,这样庞大的牲畜群体对草原环境的负担相当大。例如,一万匹马一天就需要30多万公升的水和十几万公斤的草料;上百万只羊同样需要大量的草料和水;牛作为蒙古人重要的资产,每头牛每天也需要消耗十几公斤的草料。数万大军的集结意味着,牲畜群体每天需要消耗掉50多平方公里的草料。
因此,蒙古人西征时并不能简单地像现代军队那样快速集结,而是需要各部落在不同地点进行游牧,等到秋天时才会发出集结命令。各个部落和千户像搬家一样,带着牧群前往预定的地点。
古代游牧部落从中国新疆出发,进入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其实很常见,通常只需走3000公里左右的路程。像卫拉特蒙古人,他们经常会带着众多伙伴从伊犁出发,到伏尔加河流域的亲戚家中去娶亲。比如葛尔丹的侄子策妄阿喇布坦,就曾穿越哈萨克人的领地迎娶土尔扈特部的女儿色特尔扎布,途中还遭遇哈萨克人的袭击,险些丢了妻子。而且,策妄阿喇布坦还曾让女儿远嫁西藏,跨越数千里,婚礼成为家族中的一件大事。
土尔扈特人和准噶尔贵族则有着到西藏朝圣的习惯,他们常常带着牧群和伙伴远行数千里,这些长途跋涉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并不罕见。
总结来说,游牧民族的行军距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远,但行军的难度却并不低,背后需要大量的准备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