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害死民族英雄岳飞,力主和议,被后世唾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民间声名狼藉的人物,死后却得到了一个光芒万丈的谥号,忠献。
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匪夷所思?“忠献”这个谥号在宋代几乎是文臣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
那么,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罪大恶极的人,为何能配得上如此尊贵的身后名?
“忠献”二字,在宋朝究竟意味着什么?
“忠献”这两个字在宋朝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所谓的谥号,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独特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它是在一个有地位的人去世之后,朝廷根据他一生的功过是非,给予的一个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这个称号,可以说就是官方给他盖棺定论的“最终评语”。
在等级森严的宋代,谥号的授予有着极其严格的规范。其中,“忠献”这个谥号,可以说是金字塔顶尖的那几颗明珠之一。
我们来看看《谥法》是怎么解释的:“虑国忘家曰忠,文贤有成曰献”。简单来说,“忠”代表着这个人为了国家可以奋不顾身,置个人家庭于不顾;“献”则代表他聪明睿智,为国家立下了实实在在的功业。
能把这两个字集于一身的,绝对是人中龙凤,国之柱石。
在秦桧之前,整个北宋一百多年里,真正配得上这个谥号的文臣,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比如,辅佐赵匡胤“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开国元勋赵普,他去世后就被追谥为“忠献”。再比如,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被誉为“三朝社稷臣”的韩琦,也得到了“忠献”的谥号。
你看,无论是赵普还是韩琦,都是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为大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顶级名臣。他们的“忠献”谥号,是实至名归,是朝廷对他们一生功绩的最高肯定。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更糊涂了。
既然“忠献”的门槛这么高,代表着如此崇高的荣誉,那它怎么会落到遗臭万年的秦桧头上呢?这中间的落差实在太大了,就好像把一个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学生评为“三好学生标兵”一样,让人完全无法理解。
宋高宗赵构心中的那杆秤
要解答秦桧为何能谥为“忠献”,最关键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
因为这个谥号,完完全全就是赵构本人意志的体现。在他的眼里,秦桧不仅不是奸臣,反而是他最得力、最不可或缺的“忠臣”。
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初期。赵构这个皇帝当得有多憋屈,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
他是在“靖康之变”的废墟上,仓皇建立南宋政权的。北方强大的金国铁骑随时可能南下,将他这个小朝廷彻底碾碎。他本人甚至曾被金兵追得在海上漂泊数月,惶惶不可终日。
这种深入骨髓的恐惧,伴随了赵构大半生。
对于赵构来说,他作为皇帝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不是“收复失地,还我河山”,那主要是主战派将领们的口号。
对于一个时刻担心自己皇位不保、甚至身家性命难保的皇帝而言,他最想要的,是稳定。他需要一个能够让他安安稳稳坐在龙椅上,享受太平天子生活的局面。
而秦桧,恰恰就是那个最能满足他这种需求的人。
在朝堂之上,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将领们,虽然战功赫赫,但在赵构看来,他们也是“麻烦制造者”。
连年征战需要耗费巨大的国力财力,让本就孱弱的南宋财政雪上加霜。其次,武将集团的崛起,尤其是岳飞“迎回二圣”的政治口号,更是直接触碰了赵构内心最敏感的神经。一旦钦宗、徽宗二帝真的回来,他这个皇帝的位置该怎么摆?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桧坚定不移地推行“主和”路线,就完全契合了赵构的心意。秦桧用强硬的政治手腕,排斥和打压了所有主战派的声音,将朝堂拧成了一股绳,统一了思想,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与金国议和。
最终,“绍兴和议”签订了。虽然在后人看来,这是一个屈辱的条约,但在赵构看来,这却是他梦寐以求的结果。
和议的签订,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他再也不用担心金兵打过长江,可以安稳地在临安(今杭州)做他的皇帝了。
从这个角度看,秦桧为赵构办成了两件天大的事:第一,对内,他摆平了朝堂上所有的反对声音,实现了赵构想要的政治统一;第二,对外,他促成了与金国的和议,换来了赵构最渴望的和平与稳定。
因此,在秦桧于1155年病逝后,悲痛万分的赵构亲自为他拟定谥号。
在他看来,秦桧“虑国忘家”,帮助他稳固了赵氏江山,是为“忠”;秦桧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达成了和议,让国家免于战乱,是为“献”。
所以,给予“忠献”这个谥号,在赵构的逻辑里,是顺理成章、恰如其分的。
官方的“剧本”
皇帝的意志决定了方向,而具体的执行则需要一套完整的官方程序和华丽的辞藻来包装。秦桧死后,由太常寺博士曹冠等人撰写的谥议,就是官方“剧本”。这份记录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的文件,读起来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谥议中是这样评价秦桧的:“光弼圣主,绍开中兴。安宗社于阽危之中,恢太平于板荡之后;道德光天地,勋业冠古今。”
我们来翻译一下这段话。它说,秦桧辅佐英明的皇上(指赵构),开创了中兴大业。在国家最危险的时候安定了社稷,在天下动荡之后恢复了太平;他的道德光芒照耀天地,他的功勋事业超越古今。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历史观受到了冲击?这哪里是在评价秦桧,分明是在赞美一位千古难遇的圣贤宰相。谥议的结论更是直截了当:“谨按谥法:虑国忘家曰忠,文贤有成曰献。宜赐谥曰:‘忠献’。”
这份谥议,将赵构心中想说而没法直接说的话,用最典雅、最无可辩驳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它完全回避了“杀害岳飞”、“割地赔款”等争议性事件,而是站在维护赵构统治和南宋政权“稳定”的立场上,将秦桧的主和政策描绘成挽救国家于水火的盖世奇功。
赵构不仅批准了这个谥号,还亲自为秦桧的神道碑题写了八个大字:“决策元功,精忠全德”。
皇帝亲自定调,官方文件完美论证,秦桧获得“忠献”谥号的程序,在当时看来是无懈可击的。
风向变了
当然,历史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赵构能一手将秦桧捧上“忠献”的神坛,后来的皇帝也能亲手将他拉下来,摔个粉碎。
秦桧的“忠献”谥号,安然无恙地保持了大约半个世纪。
直到宋宁宗时期,政治风向发生了惊天逆转。当时,掌握朝政大权的是外戚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树立威望,韩侂胄决定改变自“绍兴和议”以来的国策,力主对金国发动北伐。
要北伐,就必须在舆论上进行动员。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否定当年由秦桧主导的主和路线。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秦运动”开始了。韩侂胄集团将南宋积弱的所有责任,都归咎于秦桧的投降主义。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为民族英雄岳飞平反昭雪,追赠其“武穆”的谥号,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作为岳飞的对立面,秦桧自然要被拉出来“鞭尸”。开禧二年(1206年),在韩侂胄等人的推动下,宋宁宗下诏,正式追夺了秦桧的王爵,并将其谥号由“忠献”改为了“谬丑”。
“谬丑”二字,可以说是对一个人最恶毒的评价了。“谬”是荒谬、错误,“丑”是丑陋、邪恶。
从最高荣誉的“忠献”,到最耻辱的“谬丑”,秦桧的身后名,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