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直以忠诚于汉室自居,他总是强调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时常展示自己背后的政治背景和雄心壮志。这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吸引了像糜竺、孙乾、赵云、徐庶等人物的加入,尤其是当诸葛亮成为他的军师后,刘备迎来了事业的巅峰。凭借荆州、益州、汉中三地的力量,他的势力一度超过了江东,最终被封为汉中王。
然而,当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后,刘备在各方建议下决定称帝。这一举动与他一直宣扬的匡扶汉室的理念相悖,令人疑惑他是否真心如此。为了弄清楚真相,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事件。
刘备晋升为汉中王后不久,曹操去世,曹丕继位,继而不久即废除了汉朝,建立了魏国。根据魏国的说法,汉献帝三次将帝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无奈继位,并将汉献帝封为山阳公,给予大量土地和美丽的奴仆,让他安度晚年。
然而,刘备似乎并没有接到这个消息,依然坚持认为曹丕杀害了汉献帝。于是他组织了一场祭祀活动,哀悼汉献帝,并在祭坛上痛斥曹丕的罪行,宣称自己将继承汉室,誓言铲除“国贼”曹氏,还给百姓一个安宁的时代。
祭祀结束后,赵云提出建议,既然汉献帝已经去世,汉室应该有一个新的领导者,刘备应该继承大统,展现汉室的延续。刘备愤怒地斥责赵云,称若自己称帝,岂不是与曹丕无异?他继续在祭坛上批评曹操和曹丕的罪行。但他并未责怪赵云,反而给予了他丰厚的赏赐。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大臣劝刘备称帝,但他始终拒绝,并严厉回绝了他们的建议。直到张飞、赵云、魏延等心腹大将再次劝谏,这时刘备不再发怒,而是选择沉默。最终,诸葛亮和许靖等文臣上前劝说,称民间有天赐祥瑞,象征着明君的出现,刘备应该顺应天命。诸葛亮还提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例子,当年大臣们劝他称帝时,大家一致认为顺应天命是正确的选择。
最终,刘备被说服,决定称帝,并设立了宗庙,举行了大赦,宣布自己继承了大汉帝国。
然而,从《三国志》记载的细节来看,刘备的称帝似乎并非完全出自内心的渴望。比如,虽然许多大臣劝他称帝,但有一位名叫费诗的官员却不同意,认为此时还没有彻底消灭曹氏政权,急于自立将会失去民心,甚至引发天下人的质疑。尽管费诗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刘备还是给他安上了一个罪名,将他贬职流放到南中,终身不得返回成都。
这种情况类似于赵匡胤的称帝之事。在他辅佐柴荣统一五代时,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开始掌握大权。一次,赵匡胤酒醉后被一些武将推举为帝,趁机窃取了柴家权力,建立了大宋。赵匡胤的做法,虽然表面上顺应了天时,但实际上也体现了手下推举他上位的意愿。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做法,实际上都与古代儒家推崇的“禅让”传统相悖。儒家思想崇尚名节和推辞权力的美德,刘备和赵匡胤的举动,都在刻意表现出“推三阻四”的姿态,既不想让世人认为他们图谋帝位,也避免在史书中留下“狼子野心”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