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的阶级分明,许多职业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例如,因皇室需要而产生的太监和宫女等职业。而在清朝的皇宫里,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那就是“守墓人”。这些人世代守护着清朝皇帝的陵寝。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清朝灭亡已经超过一百年,这个职业依然存在。那么,这些守墓人是什么样的身份?他们是如何维持生计的?接下来,我们将一一揭晓这一神秘职业的面纱。
提到皇帝的陵寝,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秦始皇陵和至今未被完全发掘的武则天陵。自古以来,中国人非常重视丧葬礼仪,陵寝的建造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帝王希望死后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因此他们建造的陵寝往往犹如另一个小型王国。例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和兵甲武器坑,都是他希望在死后依然能得到万人的崇敬与陪伴。
然而,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陵中,清朝的皇陵并不常被提及。尽管如此,从历史价值来看,清朝的皇陵无疑是最值得研究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这个时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皇族的财富堪比整个国家。自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的清朝皇陵,共安葬了9位皇帝、15位皇后和136位妃嫔,每座皇帝的陵寝都陪葬了无数奇珍异宝。
与其他皇帝不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并没有被安葬在皇陵中。那时的新中国已经建立,旧时的皇朝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虽然皇朝消亡,依然有一些人守护着这些古老的陵寝,这些人便是清朝皇陵的守墓人。
在一些清宫剧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节:皇帝将犯错的臣子或亲王贬往皇陵守墓。这一场景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清朝确实有因犯错而被贬到守陵的亲王和大臣,尤其是一些犯错的王子,他们既不能被杀害,也不宜放任不管,便被迫去守墓,算是一种“惩罚”,也表面上履行了“孝道”。
但这些受贬的亲王和臣子并非清朝守墓人主要的组成部分。清朝皇陵的守墓人,主要由满族子弟担任。由于皇陵中有大量珍宝,且需要特殊的保护,从皇陵建设之初,皇帝便决定挑选满族子弟作为守墓人。这项工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清苦,守墓人主要负责监督工作,日常的清扫和巡视等任务由太监、宫女和侍卫负责。守墓人只需按时报告皇陵的状况,并在重大祭祀日组织清扫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守墓人在清朝朝廷中拥有一定的官职,最低也为七品,甚至可以升至正三品,享受丰厚的俸禄。因此,成为守墓人是一项令人垂涎的工作。实际上,能够担任这份职务的人,都必须是满族八旗中的上三旗成员。这个职位被视为荣宠,许多满族子弟都争相成为其中一员。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亡,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皇室的权威迅速消失,皇陵也从政治中心的关注焦点逐渐脱离。当时的守墓人也不再是昔日的权力象征。随着清朝的灭亡,这些守墓人大多陷入困境,因战乱或社会动荡而流离失所。只有少数坚守传统的满族子弟仍然留在了皇陵,守护着它们。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这些守墓人进行了妥善安置。那些不愿继续守陵的守墓人,被安排在北京市区从事一些工作,如售票员或服务生等。而那些有一定文化的守墓人,则进入了考古部门,辅助进行一些文物研究。但也有一部分守墓人选择继续守护皇陵,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允许他们继续负责皇陵的守卫和清扫工作。
此时,皇陵作为国家的文物保护建筑,这些守墓人便成了文物保护工人,领取政府的工资以维持生计。随着皇陵作为旅游景点的开放,许多守墓人也承担起了导游的职责,每天向游客介绍皇陵的历史背景和珍贵文物。甚至有人说,他们讲解的比专业导游还要生动和详细,因为他们是这座皇陵最了解的“活字典”。对于这些现存的守墓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不仅满足了生计需求,还能够继续守护着先辈的遗产,这使他们感到无比自豪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