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3年11月,曹魏灭掉了蜀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宣告结束。此时的蜀主刘禅,因为一句“乐不思蜀”而被历史定性为无能的君主,但实际上,刘禅当时的处境非常复杂,若他再坚持下去,可能只是让蜀国百姓遭受更多的战争灾难。
蜀国在三国时期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处于最弱的地位。刘备凭借自己的口才团结了一帮人,甚至不顾身份屡次三顾诸葛亮,请他出山。在诸葛亮的智慧和谋划下,刘备得以与曹操抗衡,尽管曹操拥有众多智谋和名将,但刘备的蜀汉政权依然站稳了脚跟。赤壁之战后,刘备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蜀汉打下了基础。临终时,他托孤给诸葛亮,并用心计让诸葛亮承诺辅佐刘禅。刘备还说:“如果刘禅有能力,你就支持他;如果他不行,你就自己掌权吧。”这番话似乎已经给了诸葛亮自由的选择,但其实诸葛亮心里还是怀疑刘禅的能力。
刚继位时,刘禅几乎是个“甩手掌柜”,朝廷的大事全由诸葛亮操办。诸葛亮也曾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写下了千古传世的《出师表》,并亲自出征北方,最终因病倒在了北伐的路上。诸葛亮病重时,刘禅派人前去探望,并询问他对于未来蜀国的安排。最后,刘禅问道:“如果丞相去世,您的后人该如何安排呢?”这一问题让诸葛亮瞬间意识到,刘禅并非愚笨,而是装作傻乎乎的。通常新皇上继位后,会更改大臣职务,但刘禅却始终让诸葛亮掌握实权,自己过得逍遥自在。直到诸葛亮临终时,刘禅才开始考虑如何布局未来。这个转变,或许并非“阿斗”所为。
事实上,刘禅也有自己的顾虑,他害怕诸葛亮掌握过多权力,像曹操一样通过权谋掌控大局。诸葛亮死后,刘禅取消了丞相职务,将大权收回自己手中。尽管蜀国经过几次北伐后兵力受损,但依然有不少能将。如果刘禅真如外界所说的“扶不起的阿斗”,蜀汉能平稳过渡30年吗?
很多人批评刘禅是因为他“乐不思蜀”,但当时的他已经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处于乱世中的他,虽然面临众多挑战,但很难被简单地定义为无能。他可能是在迷惑司马昭,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评价一个人时,我们不应只看他失败的那一面。
而诸葛亮作为神机妙算的名将,虽然在他的治理下,蜀国一度国泰民安,但他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进行了七次北伐。诸葛亮明知道胜算渺茫,却仍然坚持出征,尤其在重用马谡时,失去了大好机会,导致蜀国损兵折将,最终导致蜀汉的衰败。
然而,刘禅在没有诸葛亮的帮助下,依然能保持蜀国的稳定,可见刘禅其实也有不凡之处。虽然他不像诸葛亮那样卓越,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刘禅的统治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