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神雕侠侣》之后,金庸接连创作了另一部与元朝末期背景密切相关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这部小说不仅充满了英雄人物,也融入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常遇春、徐达、朱元璋等,这些角色至今仍令读者铭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武当派的创派祖师——张三丰,他在小说中成为了一位卓绝的武林高手,令众多读者深刻印象。
金庸笔下的张三丰,身怀无敌武功,被誉为武林至尊。然而,在张三丰的得意弟子张翠山自杀的时刻,张三丰却选择了袖手旁观,未曾出手。这一情节也引发了读者的疑问:张三丰为何不阻止这场悲剧发生呢?
张三丰不仅是金庸小说中的角色,还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创立了武当派,发扬光大了太极拳和太极剑,这些至今影响深远。在历史上,张三丰曾将儒家的仁义与道家的炼丹思想结合,认为“仙家铅汞即仁义的种子”,并且在阴阳五行、儒家五德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武学,还为后代习武和养生提供了深远的指导。
金庸的张三丰则是一个传奇人物,连张无忌这样的天才弟子也自叹不如。通过一系列巧合,张无忌习得了多种绝世武功,其中《九阳真经》与《乾坤大挪移》让他在武林中名声大噪。尽管武功盖世,张无忌依然发现自己与师父张三丰的内功修为相差甚远。在张无忌为师父治伤时,小说中这样描述:张三丰感受到张无忌的九阳真气传入体内时,内力虽强,但与自己的内功相比,依旧有不小差距。一个“远不及”准确描绘了两人在内功精纯度上的差距。
那么,为什么当年张翠山被各派逼死时,张三丰却没有挺身而出呢?张翠山,不仅仪表堂堂,武学天赋出众,还是张三丰最得意的弟子。然而,由于意外,张翠山与殷素素结为夫妻,并在冰火岛上被谢逊囚禁了十年。最终,张翠山夫妇在回到武当山的途中,遭遇了群雄的围攻。此时,张三丰正在准备自己的百岁寿宴,却被一群愤怒的江湖人物打扰,少林寺的空智更是直接当面挑衅,拍碎桌子,要求张三丰与他们比武。这一情节在小说中写得极为生动,空智一掌击碎木桌,场面震撼异常。
随着故事的发展,张翠山悲愤至极,选择自刎以保守谢逊的秘密,殷素素也随他而去,留下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张无忌。令人不解的是,张三丰虽然目睹了这一悲剧,情感十分激动,但却未曾出手相助,反而让群雄自由离去,还在张翠山的尸体前痛哭流涕。按理说,张三丰凭借无敌的武功,完全可以在场的敌人面前扬名立万,但他却选择了忍气吞声。
有些读者疑问,张三丰是否因力量悬殊而害怕与众多敌人对抗?然而,故事后来揭示了真相。当张三丰与张无忌一起上少室山时,少林的空性曾提到:“就算千百名和尚一拥而上,你未必能够挑倒整个少林寺。”空性无疑是少林的顶尖高手,他清楚张三丰的强大,但他仍然认为,如果张三丰与武当的其他弟子联手,单凭各派联合的力量,依旧无法威胁到他们。
金庸也在《后记》中承认,自己在描写张三丰的悲痛时并未完全做到深入细致。当时的他尚未体验过失子之痛,而在写完《倚天屠龙记》之后,他的儿子查传侠自杀,金庸才真正理解了丧子之痛的深切。若他能重新写作,他相信张三丰看到张翠山自杀时,会有更加激烈的反应,甚至可能会采取行动。
此外,金庸原作中的设定也显示了张三丰的理智与谨慎。在那时,张三丰已经年过百岁,并且遭到少林高僧的重伤。面对赵敏手下的三大高手,他的处境堪称险恶。在这一时刻,张三丰转头对俞岱岩说:“岱岩,我曾告诉过你,不能忍辱,不可负重。如果我的绝艺不能传承下去,你将成为武当派的罪人。”俞岱岩听后,冷汗直流,明白师父的意思是:无论敌人如何侮辱他们,忍辱求生,才是武当派的最终目的。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张三丰的行动不仅仅是出于个人武力的考量,更是为了武当派的传承。在张三丰看来,自己虽小,但武当的基业更大,任何时候,传承与未来都应置于个人生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