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上映,并引发了各国观众的广泛关注。这部影片触动了许多人,但实际上,历史的真相比电影中所呈现的还要更加惨烈和恐怖。而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也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屠杀事件。
众所周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了长达14年。但你是否知道,日本在侵华的过程中,究竟派出了多少军队,又造成了多少伤亡?让我们来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
首先,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尽管日本的侵华战争通常被认为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但实际上,日本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开始为侵占中国做准备。自1887年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废刀令”,并开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内的思想开始变得激进。一个充满扩张主义的念头逐渐在日本社会中滋生,那就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这种思潮促使日本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接连爆发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重大冲突。随着这些战争的胜利,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逐渐把目光锁定在了中国——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的国家,但当时的中国却政权动荡、内政腐败,成为了日本侵略的重点目标。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征服中国,日本派出了多批“先遣队”。这些表面上是来中国开设客栈、书店等商业设施的人,实则背负着一个特殊任务:搜集一切关于中国的信息,为即将开始的“圣战”做准备。尤其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关于中国兵要地志的信息,这为后来日军的侵华战争提供了战略性指导。
根据沈尼克先生在其著作《百年来日本对中国战场调查——日本侵华兵要地志纵横谈》中所述,日军为搜集中国的兵要地志,制定了严格的标准。除了要求记录详细的地形地质、山地、平原、河流、湖泊、森林等基础资料外,还必须准确描述不同季节和气候下的水深、流速、桥梁承载能力等细节,甚至包括对如何在特定区域展开战斗的策略分析。这些信息的详细程度,使得日军的指挥官们在正式开战前,对中国的地理和军事情况几乎了如指掌。
到了1931年9月18日,日军终于决定启动侵华行动。初期,日军并未投入大量兵力,主要依赖关东军来进行侵略。日本原本认为,凭借多年来搜集的兵要地志,能够在短时间内占领整个中国。但随着战事的发展,尤其是在多地展开战斗后,日本逐渐意识到中国战场复杂多变,战争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因此,日军开始逐步增兵。
事实上,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日本已经向中国派遣了庞大的军队。根据《中国抗日战争史·第2卷·战时军事》记载,到事变前夕,日军已部署了38万主力,包括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重炮兵旅团、3个坦克装甲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等多支精锐部队。同时,他们还准备了庞大的预备兵力,总数达410万人,足以发起全面的战争。
尽管后来因太平洋战场的开辟,部分兵力被调往其他地区,但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的兵力始终保持在350万人以上。
至于日军在中国的伤亡情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15年首次公布了相关数据。据数据显示,在中国抗日战争的14年中,日军伤亡超过150万。相比之下,中国为抵抗日本侵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3500万抗战军民的伤亡,以及6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为历史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参考资料:
1.《乔良:战争准备就是细节准备》 中国军网[2015.8.31.]
2.《南京照相馆在新西兰上映 观众:铭记历史非常重要》 央视新闻[2025.8.14.]
3.《中国抗日战争史·第2卷·战时军事》 荣维木著;步平,王建朗主编[2019.11]
4.《抗战部分数据首次公布:中国毙伤俘日军150余万》 京华时报[201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