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人公开否定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历史,尤其是何祚庥等人物。他们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文,抹煞那个时期的历史成就。何祚庥的言论尤其引人注目,他几乎每天都在否定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除了“两弹一星”之外,其他成就几乎一笔抹去。他曾在网上说过:“在改革开放之前,哪里有什么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言论完全忽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成就,令人不禁质疑他的历史观。
与何祚庥持相同观点的人并不少见。近期,我看到一篇名为“历史的蔚蓝天空”的文章,标题便揭示了作者对前30年历史的全盘否定。他通过扬高抑低的手法,极力贬低前30年的成就,力图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崛起与前30年形成鲜明对比。文章标题中提到“中国经济从‘几乎一无所有’到世界第二”,让人气愤不已。这种极端的言论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无知,更暴露出他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仇恨。这类历史虚无主义者,严重扭曲历史,必须引起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警觉。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确值得庆祝。然而,我们在赞扬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应实事求是,不能割裂历史,不能通过抹黑前30年的成就来突出后来的成绩。
让我们从几个方面回顾一下新中国前30年的成就,看看是否真如某些人所说的“几乎一无所有”?
1. 土地改革
在旧中国,土地长期被地主阶级控制,广大农民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全国性的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农民,并最终收归国有。这个举措为后来改革开放提供了土地资源支持,并成为房地产市场发展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相比之下,美国的高铁事业一直发展滞后,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国家没有掌握土地所有权。如果没有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根本无法起步。
2. 人口红利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口为5.4亿,人均寿命仅为38岁,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0%。但经过前30年的努力,中国的总人口增长到9亿多,人均寿命提升至68岁,青壮年文盲率降至20%以下。此外,妇女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列宁曾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社会,是无法建立社会主义的。”这些人口红利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的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任何成果都只能是空谈。
3. 战争与和平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打败了美国领导的17国联军,保卫了国家的独立。随后又经历了与印度、苏联等的多次战争,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和平建设环境。尤其是1972年,毛泽东通过“小球推动大球”的外交策略,打破了中美之间的僵局,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中国日后的开放打下了基础。如果没有前30年的努力,中国可能依然像过去那样被视为“东亚病夫”,如何可能谈得上开放与发展?
4. 经济基础建设
农业方面,新中国投入巨大力量进行水利建设,修建了大量水库和河道,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在工业方面,前30年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了50多万家国有企业,为后来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至1978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六大工业国。国防和科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突破,成为世界第三军事大国,并在多个科技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
5. 经济发展成就
1978年,中国的棉纱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原煤位居第二,钢产量位居第四,石油产量也从贫油国跃升为全球第八大产油国。中国在粮食、肉类、食用油等重要物资的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毛泽东逝世时,国家财政充足,战略物资储备相当于现今几万亿人民币。这些成就无可否认,是任何人都无法抹去的历史事实。
在今天的中国,房地产债务、地方债务等问题依然存在,但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否定前30年的历史成就。相比之下,前30年中国的债务几乎为零,国家不仅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这为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基础。
结语
那些试图抹黑前30年历史的人,实际上是在为某些特定利益集团服务,试图通过误导公众来制造社会的不满情绪。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国家走向反社会主义的道路,背离人民的根本利益。对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能让他们通过歪曲历史来左右舆论,误导年轻一代。
历史不能被篡改,事实不容抹杀。新中国前30年的成就,至今依然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