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率兵北上攻打元朝。在接近元大都(今北京)时,徐达突然下令驻军休整,停留了整整七天。这一决定让元顺帝慌忙逃离,而徐达也故意放他一马。常遇春回到南京后,愤怒地向朱元璋上报了徐达的行为,但朱元璋并没有惩罚他。 徐达和常遇春在朱元璋的军中是最重要的两位将领。两人虽出身贫寒,未曾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的军事才能却极为出众。徐达善于筹谋,常遇春则擅长进攻。这对组合在战场上如鱼得水,屡屡取得胜利,为朱元璋的称帝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正因如此,朱元璋登基后,特地封徐达和常遇春为公爵,两人也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功臣。
然而,为什么徐达被视为“第一功臣”,而常遇春只能屈居第二呢?这要从一次北伐行动谈起。1367年,朱元璋命宋濂发布《谕中原檄》,号召全国抗元,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迅速响彻中原。徐达和常遇春在朱元璋的指挥下,带领大军从山东一路南下,最终攻至汴梁(今开封)。1368年,朱元璋在此年登基称帝,而对抗元朝的行动更加迫在眉睫。 在这一年的春天,徐达率领25万大军向元都进发,势如破竹,直逼大都。然而,当军队接近通州时,徐达下令驻扎停留,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将士们满怀胜利的希望,急切地想要继续前进,但徐达却让他们停了下来。常遇春对此感到十分不解,直接质问徐达为何如此。徐达仅简短回应,说有更大的计划,常遇春当时也未再多问。 然而,徐达的停留足足拖了七天。这段时间,元顺帝紧张不已,知道明军就在附近,但却不敢轻举妄动。终于,在夜色掩护下,他带着众妃逃离了大都。常遇春急于捉拿元顺帝,但徐达仍旧不急不躁,没有立刻采取行动。直到明军最终进入大都时,元顺帝已经迅速逃往蒙古的上都——开平城。明军继续追击,很快就到了那里,元顺帝如热锅上的蚂蚁,极为焦虑。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元顺帝再次试图逃跑,而徐达却再次做出令人意外的决定——他故意放了元顺帝。常遇春对此愤怒至极,质问徐达为何如此行事。虽然常遇春并不怀疑徐达的忠诚,但他实在难以理解徐达的动机。 徐达深知常遇春的性格,于是耐心解释。徐达告诉他,尽管元顺帝是蒙古人,但他曾是皇帝。如果将元顺帝抓住,朱元璋如何处置他呢?杀了他?还是给他一块封地?不论怎样,都无法不让朱元璋感到左右为难,最终不如放了他。徐达的这番话显然是深思熟虑的,他知道朱元璋一向重视民心,而元顺帝若被捕,势必引发争议,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自由。朱元璋的宽容最终赢得了民众的赞誉。元顺帝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元顺帝”,显示了他的仁慈与智慧。常遇春虽然不解,但朱元璋并没有因常遇春的弹劾而责怪徐达,反而让常遇春感到困惑。徐达的选择无疑是聪明的,因为他不仅懂得朱元璋的心思,也明白如何应对复杂的局面。 据说,徐达在出征前曾向朱元璋请示如何处理元顺帝的问题,朱元璋默许了他的决定,这也解释了为何朱元璋没有因常遇春的弹劾而惩罚徐达。 1369年,常遇春因病去世,而十六年后,徐达也因重病去世。关于他们的死,历史上有很多猜测。有人认为,徐达的死可能与朱元璋有关,甚至传闻说他是死于一只“烧鹅”,因为他旧疾未愈,食用这种食物可能导致死亡。尽管如此,正史并未提到他死于朱元璋的谋害。徐达的死,是否与朱元璋的猜忌有关,或许永远没有定论。不过,他能活到最后,说明他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如何避免锋芒毕露,这也是他为何能平安度过风雨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徐达之所以能够在开国功臣中独占鳌头,是因为他聪明、深谋远虑,而且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局面。相比之下,常遇春虽然勇猛,但在政治智慧上稍逊一筹。这也使得他虽然屡立战功,却未能如徐达那般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