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敌人修铁道》传单。北京市档案馆藏
鸡毛信(背面)。天津市档案馆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京津冀大地既是全民族抗战爆发的起点,也是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区。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档案为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下简称《档案为凭》)一书发布。该书精选80个反映京津冀地区抗战历史的故事及其背后档案,全方位展现京津冀地区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生动还原了京津冀地区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近日,笔者对该书编辑团队进行了专访。
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梳理京津冀三地档案馆相关馆藏档案材料,策划出版《档案为凭》一书的初衷与立意是什么?
答:档案是历史的“第一现场”与“活化石”,具有不可替代的原始凭证价值。它是还原历史真相的第一手材料,能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或偏差。同时,档案承载着具体的历史细节与人物情感,让历史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京津冀地区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区域,三地档案馆馆藏了大量反映抗战历史的珍贵档案,包括公文、电报、传单、报纸、照片、信函等多种类型。
出版该书旨在通过档案回望历史、铭记牺牲、传承精神。同时,该书也是京津冀三地档案馆协同发展的成果,是档案工作服务国家战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
问:与其他抗战主题图书相比,本书在视角、编排、解读等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和亮点?
答:本书所有内容均源自京津冀三省市档案馆珍藏的原始档案,书中每个故事都标注了详细的档案出处。这种编排方式既保证了学术严谨性,又增强了可读性,让普通读者也能通过具体故事感受历史温度。
本书的视角聚焦京津冀区域抗战史,内容涵盖军民抗日、敌后战场、地下斗争、英雄事迹、日军罪行等多维度,展现该区域作为全民族抗战起点、重要战场的独特地位,弥补了部分抗战图书区域视角的不足。
在编排上采用统一史话体例,内容分为“蚕食鲸吞 不屈抗争”“敌后战场 中流砥柱”“地下斗争 同仇敌忾”“抗战英雄 民族脊梁”“罪恶深重 天理昭彰”五个部分,每篇文章搭配精选档案图片,图文互证。同时结合专家审核与编纂团队的深入研究,既还原历史细节,又挖掘历史背后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意义,做到学术性与可读性融合。
小到一份传单、一封信件,大到政府公文、电报往来,通过阅读档案,读者能了解抗战时期普通军民的抗争,比如了解奴化教育等反映日军侵略多面性的细节,也能认识到抗战胜利是各方力量协同的结果。
问:在收录档案的选择中,本书遵循怎样的原则?是否有首次公开或特别珍贵的史料?在编纂过程中,有没有令团队印象深刻的故事?
答:本书在档案选择上注重真实性、代表性,收录包括公文与电报、报刊与传单、案件卷宗、个人相关档案以及实物档案等在内的多种类型档案。既有反映正面战场的作战命令、战报,也有展现敌后斗争的密信、传单;既有记录日军暴行的罪证,也有展现军民团结的感人史料……在三地档案馆体量巨大的材料中,编纂团队精挑细选。
书中展示了多份重要档案。如天津市档案馆珍藏的“鸡毛信”,这封密信外面贴着鸡毛,内里写着三段内容,包括学习党的政策、开展批评和组织批评、研究村内具体工作等,展现了在极端危险环境中基层党组织仍然坚持正常组织生活的感人场景。河北省档案馆提供的北塘惨案档案,详细记录了1942年日军使用化学武器屠杀800多名村民的暴行,是揭露日军违反国际法罪行的铁证。
编纂过程中,许多档案背后的故事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在撰写《一张报纸的故事》时,编纂团队了解了邓拓等革命先辈“三千字内著文”“八匹骡子办报”的事迹,被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办报、传递党的声音的精神深深触动;整理“枪击日本军官事件”档案时,看到无辜百姓被牵连刑讯的记录,为历史中“沉默的受害者”感到痛心;接触到1937年7月29日驻津中国军队抗战通电时,被“誓与津市共存亡,喋血抗战,义无反顾”的文字所震撼,感受到中国军人的悲壮与英勇;撰写北疃惨案相关内容时,通过档案了解到日军在地道投放化学武器导致800余名村民惨死的暴行,既震惊于日军的残忍,又被村民在绝境中的互助、战士王洛年断臂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抗争精神深深打动,更坚定了还原历史真相、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决心。
问:在本书编纂过程中,三地档案馆是如何通力合作,深入挖掘、梳理和利用馆藏抗战档案资源的?遇到哪些挑战或有哪些意外发现?
答:本书编写由京津冀三地档案馆合作完成。三地档案馆资源共享、联合编纂、分工撰写,最后由北京市档案馆统一审核修改。同时,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审核把关,确保内容真实可靠。
对档案的考证与鉴辨是编纂中最大的挑战。以档案为依据和线索撰写档案史料故事,既要鉴辨档案来源与真伪,还要考证史实。而抗战档案分散在不同卷宗、不同地区,部分档案因战争等原因残缺,给全面梳理历史带来困难。
同时,由于部分史料源自日伪机构档案,这类由日本军国主义和伪政权留存下来的档案,可能存在立场偏差、记录失真或刻意美化侵略等问题,编纂组在使用过程中需精准把握解读角度。
此外,如何让档案更具可读性也是编纂组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往,档案编研成果多以汇编为主,对其背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事件影响的深度挖掘相对缺乏。本书编纂着力将零散档案转化为有逻辑、有深度、有温度的抗战叙事。
问:本书的出版有哪些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未来,三地档案馆有无计划让这些珍贵档案触及更广泛受众?
答:从学术角度看,本书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档案资料,为学术界深入研究抗战历史提供了宝贵素材。全书80篇文稿均依据京津冀三地档案馆珍藏的原始档案、一手文献,配以珍贵档案图片或照片。
从社会角度看,《档案为凭》也是一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这本书以档案为依托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让大众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激励人们奋勇前行。大量原始档案真实还原日军侵华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战史实,更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驳斥。
未来,三地档案馆计划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合作,拓展档案传播渠道,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制作纪录片、拍摄短视频、开发线上数字展厅等形式,让抗战档案触及更广泛受众,让更多人了解和利用抗战档案,更好发挥抗战档案价值。(黄敬惟 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