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斗争从来不在乎表面功夫。只要有用,什么方法都会用上。政治斗争的胜负,不看你打得光不光彩,只看你花了多大代价。
李世民是个好皇帝,他当然懂这个道理。要是他真想和李建成用部队打一仗,他会输吗?不会。
01
李世民在长安城准备行动时,他一定想过:要是动用部队,刚刚结束战乱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
他从晋阳起兵到统一天下,见过太多战争带来的苦难。他比谁都清楚,一旦打仗,
不管谁赢,最后受苦的都是老百姓。李建成他们不懂吗?他们也懂,但他们更想要权力。
所以当李渊想让李世民去洛阳时,太子那边急了——因为他们知道,要是李世民有了自己的地盘和部队,这场斗争就不用打了。
02
李世民打仗向来灵活,善于用巧劲。
这次争皇位,他也用了同样的智慧。李建成要靠太子身份和长安的部队,李世民就选择直接对付主要人物;
李建成要靠父亲李渊,李世民就直接控制皇宫;李建成要调动卫队,李世民就抢先占领玄武门。
李建成想慢慢削弱李世民的实力,李世民偏要速战速决;李建成想用正规军,李世民偏用少量精兵直取要害;
李建成想维持表面和平,李世民偏在凌晨发动突袭。
结果,这场本该动摇国家的大事,只在皇宫里死了几个人,隔天一切照旧。
03
这件事发生在六月,正是长安的好季节。如果李世民选择打仗,像后来朱棣那样,整个关中地区肯定又要遭殃。
其实李建成他们也感觉到危险,他们不断调走李世民的人马,却始终不敢真的和李世民在战场上较量。
李渊担心李世民功劳太大,却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儿子确实会打仗。当时唐朝部队里,很多将领都跟李世民打过仗,很多士兵都在他手下当过兵。
要是真在战场上见面,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两军对峙时,李世民只要露个面,对面阵中就会有人喊“秦王还记得我们一起打过的仗吗”。
04
李世民完全有能力发动兵变。他在军中的威望高,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厉害的。
要是他想,完全可以像朱棣那样先占洛阳再打长安。
但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
刚刚恢复生机的国家再起战火,唐朝的精锐部队自相残杀,北方的突厥肯定会趁机入侵。
这是一条明路——靠着在军中的威望,正面打败太子势力。作为一个好的统帅和政治家,李世民不可能想不到这条路。
但这时32岁的李世民,已经不是当年只管打仗的年轻将军了。他是大唐的秦王,是未来的皇帝,他要考虑的是整个国家。
05
动用部队这个方法,有利也有弊。就算赢了,也会让国家元气大伤。
李世民不能选这条路。如果玄武门行动失败,李世民可能会死,但唐朝不会伤根本。
要是选择内战,就算赢了,唐朝也可能一蹶不振。
因为李世民不仅要当皇帝,还要接手一个完整强大的国家。
所以李世民最后放弃了这个选择,而是站在国家未来的角度,选了损失较小的办法……
这样唐朝百姓才能继续过安稳日子。在李世民当皇帝的二十三年里,无论是当官的有钱人,还是种地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李世民的这次权力交接成功了……唐朝也迎来了强盛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