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强战中唯一一名韩国棋手独战七名中国棋手,31岁的党毅飞执黑195手中盘击败28岁的申真谞,这一幕成为韩国围棋现状的缩影。
“随着申真谞比赛的结束,韩国围棋似乎也走到了尽头,这就是这个时代? 我们怎么就不喜欢围棋了呢? ”韩国棋迷在衢州烂柯杯决赛后的留言区一片哀鸣。 2025年10月15日,当申真谞再次冲击个人第九冠失利,韩国围棋的遮羞布被彻底撕开。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胜负。 八强战中,申真谞是唯一一名晋级八强的韩国棋手,形成了“中国7人对抗申真谞1人”的悬殊局面。 曾经被誉为“申工智能”的围棋天才,如今连一次世界冠军都要拼尽全力。
01 韩国围棋的系统危机
韩国围棋的困境早已超出个人胜负的范畴。
韩国围棋协会官网数据显示,目前仅有申真谞与朴廷桓维系着昔日“四大天王”的余晖。
这种单核驱动的局面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鲜明对比——彼时韩国李昌镐、曹薰铉、刘昌赫、徐奉洙四大天王纵横棋坛。
韩国棋迷一针见血地指出:“韩国围棋协会应该深入社会各阶层,扩大其基础,提供早期教育,建设和改善基础设施。
也应该鼓励其他围棋选手积极参与。
”
韩国围棋人口结构问题令人担忧。 统计显示,韩国围棋人口有883万,占韩国总人口的17%,但其中60岁以上的男性占31.2%,而30岁左右的围棋人口只占11%。 年轻人对围棋越来越不感兴趣。
2023年末,韩国围棋界遭受双重打击。 明知大学决定撤除设立25年之久的围棋系;韩国政府则从2024年预算中全额削减21亿韩元的围棋预算。 曹薰铉对此愤慨表示:“这也太气人了。 我认为,有必要到政府门口进行示威!
02 孤军奋战的申真谞
申真谞的体力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位韩国棋迷评论道:“他(申真谞)的体力下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从一开始就打得不好,他找不到任何反击机会,总是做出奇怪的动作,他不像以前那样了。 ”
申真谞面对的不仅是年龄增长问题,还有韩国围棋青黄不接的现实。 韩国棋迷急切呼吁:“申九段至少还需要坚持3-5年,需要迅速出现一位顶级选手来接替他,这就是我担心的地方。 ”
在刚结束的第29届三星杯综合预选赛中,韩国队400人参赛,最终在公开组只有2人出线,其中一人还是1989年出生的老将。
韩国围甲联赛的数据同样触目惊心。2025年5月,韩媒报道韩国围棋甲级联赛新人奖将连续第二年被中国外援获得。 韩国本土棋手已连续两年无人达到新人奖评选标准,即使该标准已降至“胜率30%以上”。
03 中韩围棋的此消彼长
与中国围棋的集团优势相比,申真谞的孤军奋战形成鲜明对比。韩国棋迷感叹:“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围棋的强大。 国家投入和教育,天才棋手层出不穷。 即使是中年棋手,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展现出协同效应。 ”
中国围棋的成功并非偶然。 疫情结束后,中国棋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想尽一切办法增加棋手的赛事安排,而且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安排”。
中国围棋的“群星璀璨模式”与韩国的“造神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当韩国过度依赖申真谞一人时,中国涌现出大量年轻棋手,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 这种结构性的优势正在比赛中转化为胜势。
韩国棋院事务总长梁宰豪曾公开表示:“韩国棋院主办的各项世界大赛都将恢复面棋方式对局,围棋现在面临着被其他电子游戏挤压空间的趋势,我们韩国棋院深感危机。 ”
04 深层危机与未来挑战
韩国围棋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赛场上的胜负。 电子游戏对传统围棋的冲击远超预期。 市场研究公司DFC Intelligence称,全球游戏用户的数量已达到37亿,接近于全球总人口的一半,其中90%是手游用户。
这种跨行业的“降维打击”正在重创围棋人才培养体系。 韩国棋院的研究生选拔创下历史最低纪录,今年仅6人报名。
韩国围棋的“老龄化”问题同样触目惊心。 2025年7月,韩国棋院公布第27届农心杯韩国队阵容,除了25岁的申真谞,其余四人平均年龄达到34岁。
韩国《乌鹭网》报道中透露出来的乐观情绪,期待韩国队拿到农心杯六连胜,但这掩盖不了人才短缺的隐患。
韩国围棋的黄金时代曾经依靠曹薰铉、李昌镐、李世石这样的棋手接力传承。 如今,这道传承链出现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