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其中非洲国家投了26张赞成票,欧洲和亚洲的支持率竟然高达95.8%和82.6%,远高于非洲的63%。 投反对票最多的地区恰恰是非洲,有15个国家投了反对票。
如果剔除非洲的投票,中国的支持率反而会高。 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叙事? 今天我们就来撕开这个被重复了半个世纪的“友谊童话”。
1971年第26届联大表决现场,计票板亮起的76盏绿灯中,非洲国家的26票确实占了总赞成票的三分之一。 当你翻开联合国档案,会发现非洲的42个投票国中,有15张是刺眼的反对票,这个反对率远超其他大洲。
比如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利比里亚这些国家,当时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密切关系。
很少有人提到,早在1960年代,中国就对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实质性支持。 比如1958年几内亚独立时,法国以断交威胁各国不得承认,中国却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这种雪中送炭的举动,为后来积累了政治资本。
美洲国家支持率仅38%,亚洲的19张赞成票里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国。 欧洲近乎全票通过的现象,反映出当时苏联集团和部分西欧国家对中国战略价值的认可。
相比之下,非洲的赞成票集中在原英法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往往跟随前宗主国的投票倾向。 比如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就在法国影响下投了赞成票。
所谓“抬进联合国”的动作,其实早在投票前就开始了。 1971年阿尔巴尼亚等国提出的议案,得到10个非洲国家联署支持。
马来西亚、锡兰(今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在游说中的关键作用。 当表决结果公布时,坦桑尼亚代表在会场跳起传统舞蹈的场景被镜头捕捉,成为中非友谊的象征性画面。 这种情感表达固然动人,却也让人们忽略了欧洲代表们沉默举手的决定性瞬间。
投票后中国代表团初到纽约时,确实有非洲国家提供办公设备等帮助。 同期荷兰、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同样给予了后勤支持。
在2758号决议通过后,台湾当局的外交官黯然撤离联合国总部时,上前握手表态安慰的反而多是东南亚国家代表。 这些细节往往被笼统的“非洲兄弟”叙事所淹没。
中非友谊的叙事建构并非偶然。 在1970年代初,中国需要强化第三世界领袖的形象,而非洲国家则希望借助中国平衡美苏影响。 这种相互需要使得“抬轿子”的比喻被不断强化。
如果把非洲的26张赞成票和15张反对票同时剔除,剩余国家的支持率将从62.1%升至67.2%。 数学计算表明,非洲投票实际上拉低了整体支持率。
在联合国档案馆的胶片里,还能找到更微妙的证据。 埃塞俄比亚代表在发言中明确批评“某些大国操纵投票”,却依然投下赞成票;利比里亚代表一边强调与台湾的“传统友谊”,一边在压力下改投弃权票。
这些矛盾行为揭示出,每张投票背后都是利益权衡非单纯情谊。 当时中国对非洲的援建项目如坦赞铁路,确实在部分国家赢得了好感,同样重要的对东南亚、拉丁美洲的外交开拓,却很少被提及。
观察家的记录显示,当计票结果揭晓时,中国代表团成员最先与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代表拥抱。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