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会觉得,满清已经灭亡了整整百年,那么作为皇位继承人的人怎么可能还活着?这肯定是作者在胡编乱造。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可以接着往下看。
满清皇室在历史上子嗣众多,从不缺乏继承人,但到了晚清,竟然出现了要通过过继宗室来传承帝位的局面。我们来看一下历代满清帝王的子嗣情况:
- 顺治帝有8个儿子;
- 康熙帝有38个儿子;
- 雍正帝有10个儿子;
- 乾隆帝有17个儿子;
- 嘉庆帝有5个儿子;
- 道光帝有9个儿子;
- 咸丰帝则只有2个儿子。
但到了同治帝、光绪帝和宣统帝三位皇帝时,居然都没有留下后嗣。即使在满洲的努尔哈赤和黄台吉等早期皇帝时期,皇室也一直有众多子嗣,为什么到了清朝的最后,竟然连皇位继承人都面临空缺呢?似乎天命已定,国运衰败,连帝位的继承都变得难以为继。
具体来说,在道光帝即位期间,他有很多子嗣,但他特别宠爱第四子奕詝和第六子奕訢。尽管奕訢颇得民心,大家都认为他是未来的继承人,但临终时,道光帝却指定奕詝继位,将奕訢封为亲王。奕詝继位后改元“咸丰”,从他开始,清朝便进入了皇嗣断绝的时期。
从康熙帝开始,继位的雍正帝也没有立太子,他一直保密直到临终时才通过诏命指定了继承人,这样的做法逐渐成为了一种传统。咸丰帝虽然统治时为帝国的危机时期,但他也只育有两个儿子,长子载淳和一个早逝的次子。载淳即位后,忽视了祖制,建立了“同治”年号,但他本人也早逝,未留下继承人。
之后,同治帝的母亲西太后主持过继制度,让同治帝的七叔醇亲王奕譞的长子载湉过继为继承人,即“光绪帝”。然而,光绪帝在位30多年,也未留下继承人,西太后再次采取了相同的办法,让光绪帝的二弟载沣的长子溥仪继位,即“宣统帝”。
溥仪年幼时被迫继位,但他并未能改变满清的命运。宣统帝退位后,满清灭亡。溥仪虽被驱逐出紫禁城,但他仍从事复辟活动,甚至做过伪帝,也曾是苏联和新中国的阶下囚,最后在特赦后回到北京工作,直至去世。
溥仪无子,但他的父亲载沣有四个儿子,除了溥仪和早逝的溥杰外,溥任有三个儿子。按照清朝的继承制度,如果满清没有灭亡,那么在溥仪去世后,应该从溥任的儿子中选择继位。而溥任的长子毓嶂最有可能成为继承人,其他两个儿子则应被封为亲王或郡王。
溥任比溥仪小十来岁,他的长子毓嶂出生于1942年,次子毓峑出生于1946年,最小的毓岚出生于1948年。如今,毓嶂已经81岁,而其他两位也已年过七十。如果满清还在,那么这三位“皇侄”中的一位很可能继承了皇位,另两位则可能成为王爵。
从曾经的皇族到如今的平民,这种身份的剧变实在令人感慨万千。曾经高贵的皇裔,随着满清的覆灭,早已沦为普通百姓。这样的历史落差,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跨越百年,满清的“继承人”依然存在。如今的爱新觉罗家族,是否仍然以族长身份看待这三位“皇侄”,还是仅仅把他们视作普通皇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