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的灭亡常常被归因于二世胡亥的懦弱与赵高的权谋。胡亥在位时,不仅自身缺乏能力,而且极度依赖权臣赵高。赵高,这位宦官,掌控了朝政,打压忠良,令百姓怨声载道。最终,农民起义爆发,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据说,胡亥的死亡也与赵高有关,赵高的权力和狠辣程度可见一斑。
关于胡亥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历史上普遍认为,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之下成为了秦朝的继承人。然而,这种“扶持”其实是赵高和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篡改遗诏,使原本属于扶苏的皇位最终落到了胡亥手中。更为残忍的是,赵高以胡亥继位不正为由,煽动胡亥杀害了所有兄弟姐妹,确保了他自己的权力。
直到2009年,北京大学收到了一批来自海外的竹简,这批竹简被称为《赵正书》。在这本书中,描述的秦朝历史与我们常见的版本截然不同,尤其是胡亥登基的过程。根据《赵正书》,胡亥的登基并非赵高所致,而是秦始皇和李斯共同商定的结果。书中披露,秦始皇当时命悬一线,而他的长子扶苏远在边疆,只有胡亥在身边。秦始皇深爱胡亥,并且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帝位。
《赵正书》中的记载与传统的《史记》描述有所不同。在《史记》中,胡亥被认为是赵高的傀儡,登基后听命于赵高,但《赵正书》指出,胡亥的登基是合法的,赵高并未直接干涉。甚至在胡亥继位后,书中提到他自己做出决策,亲手处决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而赵高并未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样一来,赵高成了替胡亥背负了两千多年黑锅的替罪羊。
实际上,秦始皇有二十三个儿子,其中胡亥并不被认为是最有能力的。秦始皇曾希望胡亥能够辅佐长子扶苏一起治理国家。然而胡亥却在父亲东巡期间,和赵高及李斯联合,在秦始皇去世后篡改遗诏,自己登上了皇位。尽管胡亥继位后并未获得自由,他一直被赵高控制,最终赵高在权力争斗中取得了胜利,而胡亥也因此丧命。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传统的《史记》描述了赵高如何操纵胡亥,而《赵正书》则为胡亥辩护,认为他并非完全受赵高控制,且其继位并非篡改。历史的真相也许早已模糊,但无论如何,胡亥的登基、赵高的权谋,乃至秦朝的灭亡,依然是令人深思的历史篇章。
这个事件引发了现代人对于“如果扶苏继位,秦朝历史是否会不同”的讨论。许多人想象,如果扶苏成为皇帝,是否能避免秦朝的灭亡,带来更为辉煌的历史。历史的变数往往难以预料,但我们只能从今天的角度,对过去做出推测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