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少年英雄,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成为了许多人的榜样。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英雄少年,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扑灭山火的赖宁。
赖宁的事迹在国内广泛流传,除了教科书中有他的故事,他也被政府追授为革命烈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赖宁的事迹逐渐被移出了教科书,学校和政府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力宣传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赖宁出生在四川雅安石棉县。这里有着丰富的山地景观,风景优美,赖宁从小就喜欢在大自然中探险,常常在山中玩耍,研究各种动植物。他向往成为一名地质学家,就像他所崇拜的李四光那样。小时候,他经常会在山中寻找有趣的石头进行研究。
赖宁后来和许多孩子一样进入了学校。在学校里,他成绩优异,且为人热心,经常和同学们组成探险小队,一起去山中探险。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赖宁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学习,并凭借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石棉中学。他还在绘画、书法等比赛中屡次获奖。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赖宁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无论是学业成绩还是为人处世,他都没有骄傲自满。反而,他有着非常强烈的责任感。比如,当他发现有人在河里非法捕鱼时,他会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为了家乡的安全,赖宁还时常参与灭火工作。
石棉县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常常发生火灾。一旦火势无法控制,很容易引发大规模山火。而赖宁,不仅是个学生,还是一个常常参与灭火的“小英雄”。他很少提及自己救火的事,直到有一次,他因扑灭山火而获得林业部门颁发的奖章,大家才知道他是个救火英雄。
不过,赖宁的父母对他参与灭火工作心存忧虑。他们觉得孩子年纪小,参与这么危险的活动并不适合。但赖宁却并不在意,他觉得自己的责任感比什么都重要。
1988年3月13日下午,赖宁像往常一样在家写完作业,忽然,他发现家里的电灯出现了异样,凭敏锐的观察力,他意识到附近可能发生了火灾。跑出去一看,果然发现海子山发生了火灾。火势迅速蔓延,甚至可能威胁到附近的油库,如果火势失控,将会造成更大的灾难。
赖宁知道情况危急,立即赶往火场,带着树枝和其他物品开始灭火。随着越来越多的救援人员赶来,大家齐心协力灭火,尽力控制火势。然而,看到赖宁这么小的孩子还在参与灭火,救援人员十分担心,决定将他和其他小伙伴送到安全的地方。
然而,赖宁并没有离开,他被送走后偷偷返回继续灭火。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火终于被扑灭了,油库也得以保全。人们都松了一口气,但赖宁的父母却十分焦急。发现赖宁没有回来后,他们开始寻找他。最终,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区域,发现了赖宁的遗体。那时,他右臂紧紧抱住一棵小松树,额头抵着山坡,眼镜已丢失,左手撑地,右腿仍像是在向上攀登。
赖宁倒在了扑火的途中,年轻的生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尽管如此,他没有放弃,最后一刻仍在为保护家园而奋战。
赖宁的事迹很快被广泛传播,他的英勇行为深深打动了无数人,成为了许多青少年心中的英雄。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赖宁的行为提出了争议。虽然赖宁的精神令人敬佩,但将他作为宣传模范,是否适合放在教科书里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成年人参与如此危险的工作并不合适。学校和社会应当引导青少年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不是鼓励他们冒险。在这个层面上,赖宁的事迹虽然值得尊敬,但不应成为模仿的榜样。正如社会所需要的英雄责任,某些责任应由更有经验的人来承担。
因此,赖宁虽然不再出现在教科书中,但他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铭记。他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多年轻,只要怀有责任感,都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英雄的行为应该由成年人承担,青少年应尽量避免做出过于冒险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