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17世纪的亚洲各大文明,都被来自内亚的蛮族统治?这一历史现象背后,是否有深层原因在发挥作用?
答:这种现象属于常态,在近代开启前的1000年里都有稳定记载,属于历史周期律或轮回循环的一部分。只不过在17世纪后,这种现象几乎被永久性打断。以至于被前后变化所定格,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内亚地区恰好位于各文明的交汇地带
首先,内亚地区的概念相当宽泛。最大范围可从欧洲的匈牙利盆地,一路蔓延至亚洲的满洲山林。
由于是连接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的地缘枢纽,所以会和各类文明产生互动交流。加之气候严酷且资源有限,必然周期性出现人口外溢,对四方区域开展规模不等的劫掠或征服。长此以往,该区域内的社会结构偏向军事化,动员效率和频次都有相当优势。
从古典时代起内亚蛮族就是非常军事化的社会结构
其次,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这片区域的外溢人口就不断侵袭周遭文明。例如时间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就起始于一场规模宏大的对外征服。无论欧洲的蛮族入侵,还是东方的永嘉之乱,本质上与17世纪发生的冲突没根本差别。只不过将阿提拉的匈人换成苏莱曼的土耳其,把太武帝的鲜卑修正为皇太极的满蒙八旗,以及让辛吉拉的红匈奴变为巴布尔的莫卧儿人。
至于千年内的突厥和蒙古征服浪潮,亦是从内亚根据地出发,无差别横扫周围的任意薄弱环节。
蛮族入侵和永嘉之乱都是内亚蛮族的扩张杰作
此外,内亚地区的蛮族通常还具备“错位优势”。比如面对技术较为先进的西方,主要依靠堆叠数量优势来磨平差距,面对人力资源充沛的东方则反过来强化技术领域。大部分时候,这类投机取巧很容易失败。好在蛮族的试错成本往往更低,强烈的求生欲必然驱使着他们卷土重来。
奥斯曼炮兵与清朝火枪手
当然,上述情况到19世纪就彻底不复存在。由于全球海洋贸易崛起,使传统内陆商业面临彻底凋敝。加之气候逐渐转冷,曾经的膏腴之地迅速为战争等人类活动所破坏。
正因如此,17世纪的最后一轮内亚蛮族征服,变成这类历史现象的绝唱。在西面的欧洲地区,标志性事件为奥斯曼帝国兵败维也纳。在东面的中国地区,标志性事件则是清朝彻底消灭明朝的所有残部。巧合的是,两件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居然全都发生在1683年!
维也纳之战与清朝攻灭郑氏都发生在1683年
如果把时间线继续放宽,那么类似冲突还有不少16或18世纪版本:
比如印度次大陆,险些完全臣服于莫卧儿帝国脚下。
另有位置上与内亚最近的伊朗,先后经历萨法维、纳迪尔沙和恺加三王朝的蛮族洗礼。
西方的土耳其人,亦在18世纪有过绝地大反攻。
东方的准格尔汗国,同样与清朝缠斗到该世纪结束。
18世纪的纳迪尔沙和16世纪的巴布尔
值得一提是,近代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往往容易被充当文明对照物。前者象征着未来方向,后者则为旧时代的垂死挣扎。
结果:
意大利商人居然比土耳其骑兵更早扎根在希腊和小亚细亚,
葡萄牙船只居然比莫卧儿炮兵更早攻击过坎贝半岛,
荷兰使者竟然比八旗军更早熟悉广州和福州城防。
荷兰人比满洲八旗更早抵达闽粤两省
如此诡异的大范围对比,在已知的历史记录中尚属首次。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17世纪的内亚蛮族征服升华为亮丽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