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经曲折的政治斗争,最终登上了皇位,建立了武周政权。她的目标之一,是希望在自己年老之后,能够让武家后代继续掌握天下。然而,在本应传位给侄子武三思的情况下,武则天却改变了心意,最终决定将权力还给李唐。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做出如此决定?
武则天称帝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她使用了许多手段来打压反对者,尤其是李唐宗族。她不仅削弱了李氏的权力,还不断推动一系列政策,使唐朝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武则天开始为接班人问题烦恼。她知道,作为继承人,武三思和庐陵王李显是最具资格的人选。
李显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本应是最合适的继承人。然而,武则天心中始终难以释怀,因为为了确保自己称帝的地位,她曾废除过李显的皇位,这导致母子关系破裂。而且,武则天当时更为器重侄子武三思,尽管武三思的表现未能达到她的期望。与此同时,武家其他后代的所作所为也让武则天失望,许多人不仅享受了她的宠爱,还因丑闻不断引发公众批评。
在这两难之下,武则天最终选择了李显作为继承人。这不仅是因为她知道,如果继续由武家人接班,她死后可能难以得到尊重,甚至会面临不利的评价。武三思作为继承人的合法性也存在问题,因为他可能不会尊重自己的姑姑,尤其是在祭祀时。
这时,狄仁杰的一番话帮助武则天下定了决心。作为唐朝的忠臣,狄仁杰劝告武则天,从亲情的角度出发,选择让李显继位。狄仁杰指出,李显如果成为皇帝,将来一定会祭祀母亲,而如果选择侄子武三思,他或许根本不会如此尊重武则天。这番话使武则天意识到,最终将权力归还给李唐,既能够修复母子关系,也能让她自己死后享有应有的尊严。
除了亲情的因素,李唐复兴的风潮也促使武则天做出此决定。唐朝的根基本就深厚,而武则天在长期与李唐势力的斗争中,已经意识到武家后人难以承载大任。她知道,即使她自己退位,李氏皇室依然能保住唐朝的根基,并且她依然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
然而,尽管在武则天努力维持政权的过程中实施了许多政治改革,她也因用人失误和施政上的错误逐渐失去了民心。不断加剧的阶级矛盾和地方的起义,使得她在最终的选择中显得更加无奈。
神龙元年,随着武则天健康急剧恶化,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革命”,迫使武则天将权力交还给李显。武则天的退位标志着武周的结束,也让李唐重新复辟。武则天于同年11月去世,享年82岁。她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武则天被追谥为“则天大圣皇后”,并在后期进一步被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总的来说,武则天最终选择将政权还给李唐一脉,是因为她深知李唐是唐朝的真正根基,同时也为了在自己去世后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与祭祀。尽管武周王朝已经结束,但她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