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速了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的政策。日本政府通过强行将大批村民迁往中国东北,抢夺当地农民的土地,给日本人种植,而把中国人赶出家园,迫使他们搬离家乡。
在这样的背景下,水野百合子和丈夫水野六七决定主动报名,加入了日本第十一次移民集团,成为“开拓团”的一员。那时,水野百合子有两个女儿,一个四岁,另一个仅一岁。于是,一家四口来到了中国依兰县的天田村。
人们都有对故土的眷恋,谁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呢?尤其是当时的日本,物资供应紧张,许多人生活贫困。粮食每人每天只有四两,根本不能填饱肚子,其他食品也需要凭票购买,数量也非常有限。
为了鼓励国民移民,政府宣传满洲地区“富饶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且大片荒地无人耕种。水野六七一家便是相信了这种宣传,和二十多个邻居一同加入了“开拓团”,踏上了前往满洲的旅程。
移民的过程中,日本政府提供了免费住宿和食物,吸引了许多饥饿的百姓响应号召。对于很多人来说,能离开贫困,前往一个承诺有丰厚回报的地方,几乎是不需要考虑的选择,何况旅程途中无需自己支付任何费用。天真的百姓们也毫不怀疑政府的承诺。
他们终于来到了满洲的依兰县“天田村”。在这里,水野六七一家获得了分配的房屋和土地。由于水野六七不擅长使用马车,负责的头头便给了他们两头耕牛,并分给他们75亩土地。生活看起来似乎开始好转,房子、土地、粮食都有了,水野六七甚至将土地租给了当地的中国农民,靠收取地租维持生计。
然而,水野百合子心中始终有一丝疑虑:当她在日本饱受饥饿折磨时,来到满洲竟能过上如此丰足的生活,天天吃米饭,甚至有肉吃。她不禁开始质疑这一切的来源。她带着疑问去找“开拓团”的团长,询问:
“我们的房子是哪来的?”
团长答道:“是满洲人给盖的。”
“我们的粮食又是从哪里来的?”
“是满洲人给的。”
“那我们的土地和耕牛呢?”水野百合子继续追问。
团长显得不耐烦:“我们的房子、土地,连大米和牲畜,都是满洲人提供的。我们日本人想要什么,满洲人就得给,这些是我们的士兵用生命换来的,明白了吗?”
百合子心中仍充满疑惑,心想:满洲人并不欠我们,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开始明白,事情的背后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随着战争的局势恶化,日本的失败似乎不可避免。1945年6月,随着国内兵员紧缺,水野六七被征召入伍。不久之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可悲的是,水野六七却始终音信全无。
苏联红军的进攻让关东军节节败退,开拓团也失去了原有的保护。村里的日本人开始纷纷逃难,成群结队,带着家人和财物四散奔逃。水野百合子背着两岁的儿子,牵着四岁的女儿,和其他难民一同逃离。从依兰出发,她们朝哈尔滨方向前进,途中团长告诉他们要前往方正县的伊汉通码头,等待日本军舰的接应。
为了避开苏联飞机的轰炸,大家只能绕行深山密林,经过泥泞的道路,枝条划破了他们的衣服和皮肤,大家都伤痕累累。连日的阴雨让本就艰难的行程更添困难,几乎无法看到阳光,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进,导致很多老人和孩子因饥饿和疲劳而死亡。即便一天走的路程也只有六七里。
最终,水野百合子和其他逃难的村民到达了方正县的大罗勒密,这才上了大路。那时,百合子已经筋疲力尽,几乎无法再走一步。有人建议她放弃女儿,毕竟带着两个孩子拖慢了队伍的速度。团长甚至要求她把女儿丢下,但百合子舍不得。她怀着万般不忍,把女儿放在路边。就在她准备离开时,女儿似乎明白了什么,张开双臂大声喊“妈妈”,那一刻,百合子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痛。她转身抱住了女儿。
然而,团长并没有放过她,他威胁道:“带着孩子拖慢了大家的速度,赶不上时间就没法上船了!”
百合子无奈地做出了痛苦的决定,她低声对女儿说:“别怪妈妈,妈妈这么做是为了你,只有你活下去,我们才有希望。”带着极度的心痛,她离开了女儿。
悲剧没有停止。她的儿子也在逃难中饿死,而她自己也因饥饿昏迷。多亏了一位中国农民的帮助,她才得以生还。1953年,水野百合子回到了日本。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她回想起女儿张开双臂喊“妈妈”的情景,心中的痛楚便如影随形。她不知道女儿究竟是死于饥饿,还是被中国人收养,又或许被野兽伤害。她曾回去寻找过,但始终没有任何消息。
这段痛苦的经历一直折磨着她的心灵。她没有想到,当年那个看似美丽的梦想,竟然成为了一场无法逃脱的噩梦,摧毁了她的一切。这个梦魇一直伴随着她,深深刻在她的心里,直到她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