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高伟
通讯员 周栎
“荆州已出土楚简16批、4100余枚,数量约占全国32%;秦简1200余枚,约占全国4%;西汉饱水简牍11400余枚,占全国14%。”在湖北荆州召开的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学术会议上,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如介绍,荆州出土简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国秦汉“百科全书”,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等具有重要意义。
简牍是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主要的书写工具。近年来,荆州夏家台墓地、王家咀墓地、秦家嘴墓地均发现大批楚典籍简,数量达到3000余枚,内容涵盖“书”类、“语”类、诸子、文学、数学、医药、畜牧、日书等文献。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以荆州出土张家山汉简、胡家草场西汉简牍等为例,指出简牍文献已经在律令体系等研究领域成为主要的史料依据。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表示,荆州处于荆楚历史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地区,保留了难以计量的荆楚文化遗产,尤其是战国秦汉简牍的考古发现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品类之重要无可比拟,为全面认识中华历史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记载。
以简牍为代表的有机质文物是质地文物保护中最为棘手的难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近年来累计完成14万多枚竹木简牍的脱水工作,饱水简牍修复量占全国90%以上。
与会专家们前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依次走访纺织文物、简牍、木漆器等修复实验室,详细了解该中心在有机质文物保护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实际成效,见证了漆器、简牍、丝绸等珍贵文物“重获新生”的过程。
极目新闻记者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简牍修复室看到,肉眼难辨的字迹得以重新显现,干缩变形的竹简润胀、复形、焕新。
“简牍修复分为初步清洗、红外扫描、脱色处理、脱水加固等环节,这项工作与古文字释读研究、文物展示陈列息息相关。”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绍,目前中心正在修复中的全国各类简牍达3.6万枚,其中荆州简牍约1万枚。
在荆州博物馆,专家们近距离观摩简牍、楚服、玉器等珍贵文物,切身感受荆楚大地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
“荆楚地区的简牍文献可以说是中国文献的瑰宝,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利用好,把它的内涵建设好。”黄德宽教授表示,荆州地区的简牍发现在全国是没有地方可以与荆州进行比较的,它从战国到秦汉都有重要的发现,这些对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都是一手的资料。
与会专家们表示,荆州地区的简牍发现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深入研究楚文化极具价值,能够促使更多人了解并认识到荆州这片古老土地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
“希望专家们在提炼楚文化精神内涵、拓展楚文化外延、打造楚文化学术精品等方面,推出一批具有思想深度、文化品位和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荆州构筑楚文化保护传承高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荆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小容介绍,以“让世界看见楚文化”为主题,荆州成功举办第二届楚文化节,推出包括开幕式在内的八大主题活动,向世界展示了楚文化的浪漫美学、精神内涵和发展脉动,实现文化价值与传播影响力双提升,增强了楚文化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