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第一和天下第二发生矛盾时,除了两者直接对抗,其他国家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它们应该支持谁呢?
如果选择支持老大,似乎不太行。因为如果帮助老大打败老二,老大的实力会进一步增强。到了那时,老大很可能会顺势吞并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盟友”。这些国家能抵挡住吗?显然是不能的。
那么,直接支持老二行不行呢?似乎也不太行。因为无论老大还是老二最终取胜,都会变得更强大,进而吞并对方。无论是哪一方,都会因为实力的提升,想要吞并其他国家。在战国那个零和博弈的环境下,谁变强大了,谁就会去吞并其他国家,这几乎没有例外。
在这种背景下,其他国家最理智的选择就是“坐山观虎斗”。你们怎么打,我不插手。如果老大撑不住了,我就帮帮他;如果老二撑不住了,我就帮帮他。简单来说,最好是保持现状,等到自己变强再说。
理论上,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把它放到战国的实际环境中,问题就变得复杂了起来。
在齐湣王时期,齐国当时是当之无愧的老二,而秦国则是老大。由于两国并不接壤,双方经常通过拉拢其他国家来削弱对方。在这个过程中,齐国总是吃亏,秦国却总是占便宜。
为什么大家不帮齐国,反而让秦国占了便宜呢?这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地理位置。秦国的地理优势极大,只要秦国不出战,只需封锁函谷关,其他国家的联军就进不去。即便这些国家想要借机削弱秦国,也无法有效行动。
比如在楚怀王去世后,齐国和魏国、韩国、赵国、宋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结果秦国直接撤到函谷关以西,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哀悼,并提出割地赔款。事实上,楚怀王的去世的确是一个挑战秦国的好机会,但函谷关的屏障让五国联军无法深入秦国腹地,最终不得不接受秦国的求和,撤军而去。
如果这五国联军攻击的对象是魏国,而不是秦国,结局会如何呢?魏国可能会被打得一蹶不振,土地被割让,赔款支付。魏国的衰落史就是这样的例子。
但问题来了,这样的结局对齐国有利吗?显然没有。虽然齐国能拿到秦国的赔款,但由于两国不接壤,齐国无法获得秦国的土地。如果秦国被削弱,真正从中获益的会是那些与秦国接壤的国家,比如楚国和三晋。而齐国并未从中获得实质利益。
齐国的领导人当然不甘心,认为如果楚国和三晋等国能获得土地,那么应该把他们和齐国接壤的部分土地划给齐国,这样才算公平。齐湣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其他国家却认为这是个极其荒唐的建议。三晋当时正在把国都迁到东部,认为华北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让他们把华北的土地交给齐国,那他们自己去西北与秦国争夺领土,这完全不现实。
因此,齐湣王的计划注定行不通。
既然如此,齐湣王该怎么办呢?如果继续与秦国对抗,最终只会让三晋和楚国变得更强,这些国家与齐国接壤,等它们强大后肯定不会友好对待齐国。与此同时,秦国提出了与齐国共同夹击中原其他国家的建议。齐湣王曾一度打算同意,但很快被劝阻了。劝阻的人提醒他,倘若与秦国联手夹击其他国家,一旦这些国家反击,齐国将毫无依靠,无法像秦国那样有函谷关的天险。
最终,齐湣王放弃了这个计划。可是,这也意味着他陷入了困境,因为无论怎么做,似乎都没有好办法。最后,他决定背弃曾经的盟约,向身边的盟友动手。这个决定给齐湣王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不仅齐国的名声彻底受损,齐湣王也因此迅速失去了权力。
总的来说,齐湣王的困境反映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局面:即便有理论上的完美选择,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无法预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