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开元二十一年秋天召见了京兆尹裴耀卿,告诉他自己准备去东都洛阳巡游,询问他如何处理西京长安的粮食问题。
听到这里,或许你会感到一惊,心想长安怎么会发生什么大灾难,甚至连皇帝都决定离开,把一座城市的困境交给一个小市长?这岂不是不负责任?事实上,事情并非如此。
原来,关中地区当年遭遇了严重的水灾,导致庄稼失收,三辅地区发生了大饥荒。西京的百姓几乎无人得以温饱,连地主家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了。唐玄宗所谓的“巡幸东都”,说得难听点,就是去洛阳乞讨。
但这个时代不是盛世吗?唐朝最强盛的时期,作为帝国都城的长安怎么可能会发生大饥荒,皇帝为何要逃离?难道没有粮食储备吗?
事实上,每一任唐朝的皇帝,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包括唐高宗李治和唐睿宗,都有过巡幸东都的历史。甚至武则天还将都城直接迁到了洛阳。原因很简单,他们都面临着粮食紧张的问题,实则是去洛阳解决温饱问题。
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与快速增加的人口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需求缺口,而粮食的运输又受到了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长安因此变成了“饥饿之城”。
虽然皇帝不必为自己的口粮担忧,但围绕着皇帝的一大批宫廷人员、妃嫔、子孙、军队、官员及其家属等,人数庞大。每当皇帝“东幸”,这些人也会随行离开,实际上减轻了长安的粮食压力。
因此,唐玄宗并不是“逃避责任”,而是迫于形势的需要,才做出这个决定。
裴耀卿,虽然他出身并不显赫,但他在经济领域有着卓越的才能。他早年便在长安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比如废除了“配户和市法”并改进了税制,为唐玄宗时期的经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裴耀卿早就察觉到西京粮食危机的潜在威胁。其实在担任宣州刺史时,他曾向朝廷建议改革漕运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建议并未得到重视,反而被搁置了。
直到水灾之后,唐玄宗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开始重视裴耀卿的建议。
唐朝的主要粮食产地位于江南,如何把这些粮食运送到关中一直是个大问题。尽管隋炀帝疏通了大运河,南北交通看似更为畅通,但裴耀卿在宣州任上就已经发现,粮食运输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尤其是从扬州出发的粮船,沿途要经过大运河、汴河、黄河等多个水道,水位的变化导致了很多航段无法按时通行,造成了严重的延误和损失。
每次漕运往返往往需要半年时间,沿途的人工成本、船只损耗、甚至遇到盗匪抢粮等问题使得运输费用居高不下。进入黄河后,逆流而上的三门峡一带更是险象环生,船只常常翻覆,而“门匠”的生命几乎成为了消耗品。
即便改用陆路运输,山道难行,运输成本也十分高昂。唐太宗、唐高宗时期,每年的漕运任务大约在一二十万石左右,还能够应付,但到了唐玄宗时期,漕运任务的需求已经大幅增加,粮食的供给依然不足。
正当此时,裴耀卿提出了自己深思熟虑已久的解决方案——“转漕输粟”工程。其核心理念简单而高效:“集中储备,分段运输”。
他在汴河和黄河交汇的地方修建了“河阴仓”,并在三门峡的上下游各建了“盐仓”和“集津仓”,将整个漕运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扬州起航的船只,将粮食运送到河阴仓,完成卸货后返回扬州。第二阶段,船只分两路,一路沿洛水西行,运送粮食到东都洛阳,一路沿黄河西行,送到集津仓。第三阶段,从集津仓转运至盐仓,若遇到水位低的情况,便会通过陆路将粮食从集津仓运送到盐仓。第四阶段,从盐仓将粮食顺利送往关中。
这一改革大大提高了漕运效率,减少了运输成本,也让长安的粮食供应得到了保障。
唐玄宗对裴耀卿的方案十分赞赏,立即任命他为黄门侍郎,进一步升职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兼任江淮河南转运使,全面负责漕运工作。
裴耀卿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庞大的工程,不到三年,关中的粮仓储备已达七百万石,运费节省了三十万缗(约合几百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哪怕长安整年没有收获,百姓也不至于饿死。
裴耀卿不仅确保了长安的繁荣,还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大唐帝国的生命力,因为安史之乱爆发时,充足的粮食储备成了大唐的生命线。
裴耀卿的这一改革深远影响了中国的历史,甚至一千多年后,仍然延续着他的思想。在清朝,学者郑日奎曾说:“祖述耀卿”,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直到1958年,随着三门峡大坝的完工,裴耀卿的“转漕输粟”工程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裴耀卿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始终低调谦逊。唐玄宗此时已沉迷于奢华享乐,有人曾建议裴耀卿将节省下来的三十万缗上交给皇帝,这笔钱足够让他的家族富贵几代。可是裴耀卿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这笔钱用作了朝廷的公共资金。
或许是因为这样,他最终被罢免了宰相职务。唐玄宗在此时,可能早已忘记了“乞食东都”的那段困境,而裴耀卿,却一直在背后默默为大唐帝国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努力。
在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时,仍应怀念并致敬这位伟大的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