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南明永历帝死后,成功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平西王,并被封为云南和贵州的总督。他不仅掌握了两省的军政大权,还被授予许多特权。吴三桂可随意决定这些地区的官员任命和税收事务,中央财政还定期拨款来支持他的军队,清朝的其他部门无法干涉云贵的事务。
当时,天下大体已经稳定,南明的残余势力,以及大顺和大西农民军的反抗基本被平定。即便一些零星的反抗仍然存在,也无法影响清朝入主中原的局势。清朝的满、蒙、汉八旗军队大部分已结束征剿任务,返回京城,重新部署驻防,唯独福建、广东、滇黔等南方地区依然保持军事压力。
明朝的皮岛守将毛文龙被袁崇焕处决后,原先的部将耿仲明和尚可喜投降了清朝,并表现得非常积极。在随多尔衮征战的过程中,这两人屡次立下战功,参与了平定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的战斗,并且为清朝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可喜则被封为平南王,驻守广东。三位藩王中,吴三桂的力量最为强大,他的兵力最多,财力最雄厚。
康熙帝登基后,年仅14岁的他正式亲政,尽管年轻,但在孝庄皇太后的支持下,他表现得非常成熟。康熙处理朝政井井有条,特别善于决断,深得民心。康熙不仅恢复了满洲的三院制,还为当年遭到权臣鳌拜迫害的王公大臣平反,并且开始反对满洲贵族的跑马圈地行为。他还废除了对汉官的歧视,实行满汉官员同职同级的制度,以激发汉族官员的工作积极性。
与此同时,康熙帝还计划着撤除三藩,减轻财政负担。彼时,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的军队约有十多万,而吴三桂麾下的兵力接近20万。三藩每年消耗的军饷庞大,已令刚刚稳固政权的清朝财政吃紧。
撤藩计划的突破口出现在平南王尚可喜身上。他因儿子尚之信不孝,父子关系破裂,最终请求康熙撤销自己的藩封,并允许他返回辽东安度晚年。康熙帝及时抓住了这一机会,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标志着撤藩的第一步。在这种情况下,靖南王耿精忠和平西王吴三桂也不得不“自请撤藩”,虽然他们内心极不情愿,但形式上却不能拒绝。
吴三桂不仅拥有庞大的军力,还掌控着云贵两省的经济和军事大权,他的家族几乎成了这片区域的独立王国。吴三桂的财富极为丰厚,平西王府的库房中财宝如山。此外,吴三桂还有多位宠妾,最著名的当属陈圆圆。尽管陈圆圆年老色衰,吴三桂仍然宠爱她,并四处寻访美丽女子作为自己的新宠。
吴三桂的手下有许多经验丰富的猛将,他们曾是明朝关宁铁骑的核心力量,这些将领作战勇猛,且对清朝有着深远的影响。吴三桂的军队约有20万精兵,财力雄厚,控制着西南地区,几乎等于拥有了一个独立王国。如此庞大的势力,使得吴三桂不可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地盘,回到辽东过上没有军权的生活。
然而,康熙帝早已看透吴三桂的心思。虽然吴三桂表面上提出自愿撤藩,但康熙并不相信他会真正放弃权力。康熙帝深知,藩镇掌握重兵久了,就像人体内滋生毒瘤,必定危及国家安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康熙决定果断下令撤藩,要求吴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带领部队北返辽东。
康熙在决定用兵时十分谨慎,他对反对的臣子们说道:“藩镇久握重兵,犹如养毒瘤,久后必害国家,若不早除,如何善后?”于是,撤藩的命令下达了。但吴三桂却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最终在1673年11月,他指使人刺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宣布起义,正式揭竿而起。吴三桂的军队开始出贵州,攻掠湖南,分兵进攻四川和江西。不久,尚之信、耿精忠等人纷纷响应,战争迅速蔓延,三藩之乱爆发,席卷大半个中国。
康熙帝随即下令征讨,开启了为期八年的“三藩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