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传言说,姜子牙仙逝后,周天子立刻下令屠戮他的血脉,真的是“兔死狗悲”吗?
姜子牙原名姜尚,他的祖上还真是有来头。传说大禹治水时,他家祖辈出力不少,得了块封地,就落在吕地,从此姓吕的就多了。
但那个时代变迁,几代人下来,姜家早就不兴旺了,到了姜尚这一辈,连贵族特权都没得享,只能勉强吃饱。可偏偏这人胸怀大志,怀才不遇又心里焦灼。
正巧听说当时雄主周文王在物色人才,于是他就上山钓鱼,缘木求鱼——“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有人一眼就认出他,厅堂里跪了三拜,姜尚也终于暂时解决了温饱,成为周文王身边的谋士。
在周文王麾下,姜子牙一开口就是金玉良言,什么“练兵轻装”、“利民食货”,周文王根本不拂袖,姜子牙怎么说,周文王怎么做。久而久之,国库充盈,军队锐利。
可惜好景不长,周文王还没收割成果就驾崩了。儿子周武王继位后,继续沿用姜子牙的计谋,一举趁商纣王出征东夷的机会发动兵变。
祸起于策划周密,胜在时机把握,商朝就此瓦解。姜子牙立下了头功,周武王也没小气,把他封在东海之滨的齐地。
齐地当时可是一块“水土流失,荒山野泽”的地方,人口稀少,别提富庶。可姜子牙不在乎,他先是因地制宜开展屯田,开凿沟渠,又下令简政放权,让民间商人沿海贸易。
几年下来,田地肥沃得能铲出泥土块儿,商铺鳞次栉比,船只往来穿梭。齐国变得富得流油,一度成了东方第一强国。
好景引人注意,既惊动了周王室,也招来邻国忌惮。
纪国的国君更是不甘心,和齐国交界处连吃亏都没吃到一次。纪王就带着抱怨跑到镐京,跟周夷王说:“齐国虽小,可今日势力比我周还要夺人风头,恐有异心。”周夷王本就对诸侯心生警惕,正想展示自己手段,就当场下令:齐国君主齐哀公缢死于宫中,斩首示众。侍卫进入宫殿,血溅石阶,可谓断袖之祸。
一句“兔死狗悲”,被后来人概括成周王室忌惮姜氏之后,才痛下杀手。
可是,“兔死狗悲”真的就是周王室对姜子牙血脉的清算吗?从史料来看,周夷王杀的那位齐哀公其实已经是第十一代君主了,和姜子牙差了三百余年。
更重要的是,斩首之后,齐国并没有从此改立他族,而是又扶姜氏复辟。若真是宫廷里怕姜后人成祸,早该一网打尽,何来再起风云之说?
再后来,齐国内部出了更大的动静——田氏代齐。田氏借口姜氏世代腐败、不得民心,发起内乱,数次剿姜,杀戮血流于路可涉。
那场局,更像是诸侯国内部权力更替的流血斗争,与周天子无关。田氏上位后,也没有央请周王室出手,纯粹是齐国内部的刀光剑影。
民间对姜子牙评价极高,甚至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说法。他的声望、战绩和影响力,在百姓口中不断被神话、被夸大,给后世带来玄幻色彩。
慢慢地,“姜子牙死后齐国血流成河”就成了热闹的茶余饭后谈资。可凡是往深里刨,正史里没半句证明周王室在姜子牙逝后就大规模清算他的后裔。
历史不像电视剧情节,总要按套路给个惊心动魄的结尾。周朝对姜氏后人的清算,也许只是一次君臣猜忌,也许只是几个不靠谱的谗言,更或者根本就没发生。
我们今天只能依靠《史记》《春秋》《左传》这些零散记载,还得留点余地,不要把“兔死狗悲”当成铁案。
信息来源:《史记·齐太公世家》、 《春秋·左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