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户制度在世界历史上并不罕见。所谓的“兵户”,指的是世代为军人的家庭。这样一群人,祖祖辈辈都是士兵,甚至有的家族世代为兵,继承军职已经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局限,很多行业都是家族传承的,因此有了农户、商户、匠户、乐户、兵户等不同的分类。一旦行业确定下来,户籍和人口管理也变得固定和封闭,普通人不得随便改变身份,尤其不能跨界从事与自己户籍无关的行业。
其中,乐户这种专门从事音乐和娱乐的群体,甚至被列为“贱籍”,也就是天生低人一等,既不能拥有土地,也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更不能与普通人通婚,这些人被视为社会的“下九流”。兵户在地位上要好一些,但其实也差不到哪里去。他们的迁徙自由受限,不能自由搬迁,生活也没有太多选择。通常,他们只能在驻扎地和军事训练场所内生活,生活状态类似于无期的囚禁。
此外,兵户最大的困境之一就是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大多数兵户没有土地,也没有经营性产业,即便有少量土地,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些土地的财富也会逐渐被稀释。历史上,兵户的军饷供给常常依赖于战争的频繁程度。在朝代的早期,战事频繁,兵户的军饷也相对充足,日常生活能得到保障。然而,随着朝代逐渐平静,财政逐渐紧张,军饷经常被克扣,甚至出现空饷现象。再加上通货膨胀,兵户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难以维持。
兵户的困境,除了经济上的贫困,还有对生活的局限性。由于不能随意脱离驻扎地谋生,兵户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战斗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贫困恶性循环逐渐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也成为许多朝代灭亡的原因之一。明朝的卫所制度和清朝的八旗驻防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在朝代的初期,这些制度能保持较强的战斗力,但到了后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资源的减少,这些兵户制度变得腐朽不堪,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尤其是清朝,到了道光年间,八旗的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更令人堪忧的是,许多旗城已经成为贫困的“丐城”,八旗兵的生活水平远不及外面的普通农民,很多人形同囚犯和乞丐。
这种困顿的生活状态,几乎不可能让这些兵户兵员保持良好的战斗力。八旗在鼎盛时期,核心兵员仅有6万人,但这些人却在入关时击败了李自成。随着时间推移,战力不断衰退,到了乾隆初期,八旗的可用兵力已经下降到不足3万人,而到了道光后,连3000名合格的兵员都无法招募到。此时,清朝不得不依靠科尔沁骑兵和地方团练,而湘军和淮军的崛起也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最终,甲午战争让这一切暴露无遗,清朝的兵力衰退与兵户制度的衰败息息相关。
尽管兵户制度的弊端早已显现,但在一些国家,类似的制度至今仍在变相存在。例如,在某些南亚国家,军人依然实行终身制,且参军成为家族的世袭传统。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这种体制也遭遇了严重的利益固化和战斗力下降的问题。为了进行军事现代化,这些国家的高层曾决定改革兵员征集制度。然而,现存的兵户利益集团却强烈反对改革。这些国家虽然标榜自己是现代化大国,但实际上,他们的许多内部制度依然像中世纪一样,距离真正的现代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