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棠棣,是一位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一起讨论古今历史,聊天下大事。君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便是学问和交友!
当秦桧升任右仆射后,他和他的支持者依旧无法阻止吕颐浩入朝的步伐。
绍兴元年(1131年)九月二十日,高宗任命吕颐浩为左仆射兼知枢密院事。吕颐浩在朝廷中资历深厚、威望高,曾多年从军,办事果断,且始终坚持抗金复国的理念。随着他再度担任宰相,秦桧的政治主张“南自南,北自北”的理论面临巨大的威胁。面对这一情况,秦桧并未直接与吕颐浩抗衡,而是采取了间接的策略,首先通过收拢人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开始尊崇周敦颐和程颐的学说,借助他们的声望为自己加分。
靖康之变之后,百姓因国家破败、家园沦陷而纷纷反思其原因。最初,许多人将矛头指向蔡京——掌权二十多年的宰相。杨时(龟山)曾为蔡京的推荐人,他上书给钦宗皇帝,指出蔡京虽有过错,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王安石的变法。杨时认为,王安石通过其变法改变了国家的根本,导致了学术的腐化,最终酿成靖康之变。于是,在南宋初年,许多士大夫开始批判王安石的变法,推崇周敦颐和二程的学说,朝廷多次追复元祐党人的忠诚,任命他们的后代参与朝政。
高宗曾与新任御史沈与求讨论,认为王安石的罪在于其推行新法。而沈与求则认为,王安石不仅仅因新法而罪,更因其曲解学术,败坏了人心。沈举了扬雄和冯道的例子,指出他们的行为都反映了王安石心术不正。尽管高宗采纳了这种观点,但这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进程。于是,朝廷开始推崇周敦颐和程颐的学说,开始批判王安石的学说为“曲学”——狭隘且对国家不利。
与此同时,秦桧则灵活应对,他没有固定的学术立场,而是根据当时形势迎合流行的思想。既然朝廷支持周、程学说,他便毫不犹豫地推崇这些学说。这样,他不仅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也获得了士大夫的支持。
十一月,秦桧提拔胡安国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后来又调整其职务。胡安国,字康侯,是程颐的朋友朱长文的学生,他深通经史,尤其擅长《春秋》。他坚持二程的学说,认为孔孟之道自二程始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学者应以二程为师。他的人品和学识在士大夫中声望很高,秦桧知道他的影响力,因此希望通过他获得更多士人支持。
然而,随着胡安国的推荐和参与,朝中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学术派系,这一派系推崇二程学说,并与秦桧的实际权力逐渐结合。秦桧利用这些士人的力量,既借助他们的名望增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又不断削弱吕颐浩的政治势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吕颐浩在朝中的地位逐渐被削弱。吕颐浩坚持北伐的主张,而秦桧通过设立议政局,增强自己的权力。他不仅成功挤压了吕颐浩的权力范围,还通过改变朝中官员的职务,使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愈加稳固。尽管吕颐浩有着雄心壮志,但随着他北伐计划的推进,他也遭遇了许多困难。吕颐浩虽然坚信自己能够恢复国家,但秦桧在幕后悄然操控,利用一切手段削弱他的影响力。
在吕颐浩最终回朝后,他意识到自己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为了阻止秦桧继续削弱自己的权力,他开始采取措施,试图反击。最终,随着一系列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秦桧终于被迫辞去职务,退出了朝政舞台。
尽管秦桧一度被排挤出政坛,但这场斗争揭示了他在政治中的手段,以及吕颐浩面临的困境。吕颐浩的胜利并非意味着彻底清除秦桧的威胁,反而为后来的反击埋下了伏笔。
(正文完)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或者有任何话题想讨论,欢迎私信我或在下方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回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