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7月7日,河北赤城。 那天夜晚,黑沉沉的天幕下,柳河川的夏风带着一股血腥气息。在常遇春的帅帐内,烛光摇曳,他蜷缩在虎皮榻上,四十岁的开平王全身颤抖,仿佛一只受惊的野兽。他的指甲深深嵌进掌心,低沉的咆哮从喉咙里发出,皮肤下的青筋像蚯蚓一样蠕动。随军的医官跪在旁边,刚刚把银针触及到他腕脉时,针头却突然“咔”的一声崩断,医官吓得后退了几步。 帐外的战马嘶鸣声刺耳,九万北伐军的营火在风中闪烁,仿佛幽冥鬼火般的诡异光点。 子时三刻,常遇春猛地坐起,眼睛通红如血,撕裂锦被大笑:“陈友谅,张定边,你们的鬼魂来找我了吗?”话音未落,他喷出一口黑血,倒地气绝。 这个消息迅速传到南京,朱元璋听闻后愤怒地砸碎了九龙杯,嘶吼声回荡在奉天殿中。 三天后,北平的密报传到京城:常遇春死于前一晚,居庸关外有蒙古萨满焚烧人偶,咒文上赫然写着“常”字。 从流民到开国英雄
常遇春,生于1329年,安徽怀远的一个贫苦农家。元末苛政横行,江淮一带灾荒不断,饿殍遍野,常遇春深深感受到这一切对百姓的摧残。少年时期,他随乡民习武,练就了箭法绝技,百步之外能射中飘落的柳叶。 一次,村里遭遇山贼,年仅16岁的常遇春独守隘口,用弓箭射退了三十余名贼人,从此“怀远神箭”的名号传遍四乡。 元朝灭亡的声音越来越大,红巾军起义如火如荼。1352年,23岁的常遇春因躲避官府的征丁,被迫投奔了巢湖一带的山贼刘聚,但看到刘聚劫掠百姓,他决定投身更有正义感的事业。很快,朱元璋的胜利消息传入江淮,常遇春悄悄潜入滁州,见证了朱元璋整顿军纪、开仓赈灾,心中顿时产生了投身之心。 他从饥饿中昏倒在田间,梦见一位金甲神人告诫他“主君将至”。醒来时正巧见朱元璋的军队经过,他拦住队伍高声喊道:“愿随明公扫荡群雄!”朱元璋怀疑他是为了食物而投降,冷笑道:“壮士莫非饥民求食?”然而,常遇春却夺过侍卫的长枪,一跃而起,射穿杨木,显示了非凡的武勇,从此成为朱元璋帐下猛将。 初露锋芒 1355年7月,朱元璋准备渡江攻占采石矶,但遭遇了元军蛮子海牙的十万大军封锁。朱元璋的先锋廖永安中箭落水,整个队伍陷入困境。常遇春驾轻舟,手持长戈跃上敌舰,一路斩杀元军十余人,战场上血雨如注。朱元璋见此大喜,称他为“天赐神将”。 半年后,朱元璋围攻集庆城,常遇春献出“调虎离山”之计,用三千精兵诱敌出城,并成功破城,重创元军。随后的战斗中,常遇春命令士兵将缴获的三十万石粮食分发给百姓,成了百姓心中的“常菩萨”。 救主封神 1363年8月,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激战。朱元璋的旗舰陷入困境,常遇春驾艨艟突入敌阵,射杀敌方猛将张定边,拼死护主。在混战中,他背起朱元璋跃上另一艘战船,高呼:“主公速退,我来断后!” 不久后,陈友谅的水上舰阵被常遇春的火攻战术击溃,焚毁了敌军八百余艘战舰,彻底摧毁了陈友谅的霸业。朱元璋对常遇春赞不绝口,称他“勇敢无敌”。 北伐与英雄形象的塑造 常遇春在北伐战中表现卓越,摧毁了元朝的北方势力,为大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诸如“七日破济南,十日克德州”的战绩使他声名远扬。 但常遇春的为人性格复杂,时而暴戾、嗜杀,时而又仁爱宽厚。他在屠城时,不顾“降者不杀”的承诺,处决了八千降卒,但又在平江围城期间严令士兵不得伤害百姓。百姓将他视为“水陆兵马大元帅”,并在民间传唱他“英勇与慈悲”的形象。 命运的诡谲终结 1368年11月,常遇春带着传国玉玺归南京,朱元璋见状冷笑不止。随后的密报中称常遇春私会元室公主,朱元璋心生疑虑,开始削弱他的权力。 不久后,常遇春的女儿被指派与太子成婚,意味着常家与朱元璋王朝的关系愈发紧密,但他也知道这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险。 1369年5月,常遇春再次带兵北伐,取得了骆驼山之战的胜利。然而,当他返回途中突发恶疾,病情迅速恶化,七月初七,常遇春去世,年仅四十岁。关于他的死因,流言纷飞:有说是蒙古萨满的诅咒,也有说是旧伤复发,更有人怀疑是朱元璋的政治谋杀。朱元璋得知此事后,罢朝三日,并亲自为他撰写祭文,表示深切哀悼。 常遇春的死疑云重重,而他生前的战功和个性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从孤胆英雄到拯救主公的神勇战将,他的生命轨迹在历史长河中铭刻下了浓重的血色痕迹,成为那个乱世英雄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