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桑尼亚的东海岸,本应伫立的是非洲最大深水港的雄姿,然而它却成了人们不愿提起的“烂摊子”。六年前,中国曾承诺斥资数百亿美元,帮助坦桑尼亚建设一个直通全球的贸易门户。可如今,坦桑尼亚在作出“明智选择”后,却选择了转向英国和日本。六年过去了,这个决策到底是助力了坦桑尼亚的繁荣,还是将其推向了更深的困境?
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刚刚摆脱殖民压迫的坦桑尼亚正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境,尤其是在矿产资源运输上。当时的运输依赖马匹和人力,效率低得令人咋舌。坦桑尼亚向多国寻求帮助,期望能修建一条铁路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西方国家或是不愿参与,或是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根本未能有效缓解坦桑尼亚的困境。
在这时,中国伸出了援手,决定帮助坦桑尼亚建设坦赞铁路。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远赴非洲,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山高水深、野兽丛生、物资匮乏,但他们从未退缩。历时数年,长达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终于修建完工,不仅解决了矿产资源的运输难题,也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还在坦桑尼亚的医疗领域提供了持久的援助。从上世纪60年代起,江苏省的医疗队便开始派遣医生前往坦桑尼亚,改善当地医疗条件。例如,林小俊医生一家三代人投身援非医疗事业,在坦桑尼亚成功进行了上百台眼科手术,帮助无数贫困患者恢复视力,赢得了坦桑尼亚人民的深深敬意。
进入2013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坦桑尼亚的目标更为宏大:建设一个深水港,提升海运能力,推动产业发展。于是,坦桑尼亚主动联系了中国,提出共同建设巴加莫约深水港的合作计划。中国回应积极,计划投入100亿美元,不仅建设港口,还将开发经济特区,预计能够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这个项目被视为坦桑尼亚经济的新引擎,甚至有人期望它能成为“非洲的深圳”。
然而,局势在2020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时任总统马古富力宣布取消与中国的合作,指责中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影响了坦桑尼亚的主权。虽然背后的原因可能与双方在港口运营权上的分歧有关,但坦桑尼亚的选择终究转向了英国和日本。
初时,英国表现得十分“慷慨”,愿意参与港口建设。然而,当谈判深入时,英国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不仅要求长期运营权,还强硬要求港口项目符合欧盟的环保标准。这些条件远比中国当初提出的要严格。坦桑尼亚急于寻求新合作,未曾全面评估这些条件,结果陷入了困境。
日本的承诺同样存在问题。虽然日本表示愿意参与,但其在大型港口建设方面缺乏经验,资金投入缓慢,施工方案迟迟未定,导致项目进展远远滞后,最终造成了港口建设的停滞。
到了2024年,原本热火朝天的港口建设场地依旧空旷,曾经中国提前运送的施工设备因为长时间无人维护,早已锈迹斑斑。曾经的“非洲深圳”梦想,如今也成为了一纸空文。
然而坦桑尼亚的失误,远不止一个未完成的港口。最初预计创造的10万个就业机会如今无影无踪,导致严重的青年失业问题。坦桑尼亚的失业率长期徘徊在15%左右,许多年轻人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经济发展因此停滞不前。从2018年坦桑尼亚的GDP增速达到7%到2022年跌至4.7%,经济几乎“腰斩”。
尽管坦桑尼亚拥有丰富的天然气、优质的咖啡和腰果等资源,却因缺乏深水港口而无法顺利出口,成为了“坐拥金山却吃不上饭”。与此对比,坦桑尼亚的邻国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却获得了显著进展。吉布提通过与中国的港口建设合作,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GDP翻番,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肯尼亚则通过中国援建的蒙内铁路,物流成本下降了40%,经济增长稳步保持在5%以上,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看到邻国的成功,坦桑尼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2021年,哈桑总统上台后立即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并明确表示要扩大与中国的投资与贸易合作。
2024年,坦桑尼亚终于重新启动了巴加莫约深水港的建设。尽管因之前的拖延,项目成本增加了20亿美元,工期也推迟至2027年,但中国的参与再次为坦桑尼亚带来了希望。同时,中国在坦桑尼亚建设的光伏电站逐步投入使用,缓解了电力短缺问题,偏远地区的电力供应逐渐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便利,通信网络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农村居民能够用手机上网,获取更多市场信息,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畅通。
这些积极变化让坦桑尼亚人民对与中国的合作重新充满了希望。2024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哈桑总统亲赴北京参会,中坦赞三国元首签署了坦赞铁路激活项目的备忘录。如今,坦桑尼亚的双边贸易额已达8.88亿美元,继续稳居中国在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
坦桑尼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只要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凭借巴加莫约港和完善的铁路网络,它有望成为东非的贸易枢纽。邻国的成功案例为坦桑尼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坦桑尼亚的未来,依赖于明智的合作选择——选择真正互利共赢的伙伴,而不是一味索取。
在此,愿坦桑尼亚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继续发展壮大,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相信坦桑尼亚能够携手合作,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