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塌下来有个顶着的顶梁柱”,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往往是带兵的将领。赵登禹、郝梦龄、张自忠等都以英勇著称,而在那段历史里,还有一位同样舍身护国、却长期鲜为人知的将军——王甲本。他来自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是滇军的名将,参与过22次正面大场面的作战,实际参战达到了9次以上。
王甲本自幼就立志报效国家,青年时考进云南讲武堂,军事才华渐露锋芒。自北伐时期起,他就已经担任团长的职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他担任第79军第98师的副师长。淞沪战争打响时,他身处武汉,立即奔赴前线,出色完成任务。尽管淞沪抗战总体以失败告终,他的勇敢却让人们看到了他的能力,因此晋升为第98师师长。
1937年末至1938年间,随着长沙会战的临近,他继续在战场上磨砺。到了1941年,王甲本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时任长沙会战总指挥的是战神薛岳,王甲本负责长沙外围作战的总体指挥。在捞刀河一带的战斗中,他带兵重创日军精锐,被战友们誉为“硬仗将军”。同年10月,他被晋升为第79军中将军长,时年仅40岁,随后还参加了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2年1月,王甲本率领第89师在浏阳河一线大力打击日军,击毙日军联队长,以及数千名日军。为了纪念这场胜利,他还在战场上为日军遗骸立了一块碑,,被人们称作“倭寇万人冢”,这段事迹在当时被广泛传颂。
进入1943年,王甲本带领79军取得了多次硬仗的胜利,日军对他恨之入骨。1944年6月,衡阳会战进入关键阶段,日军对衡阳实施围困,王甲本奉命前去救援。然而在他尚未抵达之时,前方守军已经投降。为阻止日军进一步推进,他不得不带着部队撤退,退守到湘南的东安冷水滩一带布防,誓死阻止日军沿两翼向广西推进。
日军为了彻底消灭79军,发动了两面封锁式进攻,战斗异常激烈。王甲本亲自到前线指挥,指挥部设在东安县的一个小村子里。日军甚至派出便衣部队,企图突然打掉指挥所。王甲本果断决策,组织部队转移,并带着一支手枪排冲在前头开路,途中与日军遭遇相遇。双方展开激烈搏杀,手枪排在火力不足的情况下也拼死抵抗,战斗逐步演变成肉搏。王甲本在与日军的近身搏斗中,奋力斩杀数名日军,最终为国捐躯,年仅43岁。随后部队赶到时,奋力抢救了他的遗体。
殉国后,王甲本被追授陆军上将的军衔。他的遗体安葬在东安县芭蕉村张家冲后山坡上,但因多种原因,坟墓并无墓碑,且长期荒草丛生。直到2010年,才开始对他的墓地进行修整与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