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同登郊外的某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被挖掘机翻动的土地时,烈士的英灵是否在沉睡中惊醒?这里,原本是数万名中国援越英烈的长眠之地,是抗美援越战火中用热血铸就的中越友谊象征。而今天,它却沦为商业开发的弃土,烈士墓碑不知所踪,遗骨散落荒野,昔日庄严肃穆的陵园变为喧嚣奢华的商场与娱乐场所。这是一段历史的坍塌,更是一份情义的背叛。烈士未言,山河有恸。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武装干涉印度支那的烈火中,中国应越南请求,毅然派出援越部队。他们不是为了领土,也不是为一己之利,而是秉持国际主义精神,与兄弟民族并肩作战。无数中国将士长途跋涉,翻越高山密林,默默驻守在越南北方的防空阵地,用血肉之躯抵御美军的滚滚铁流与空中狂轰滥炸。他们没有姓名留在教科书,却将生命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他们的牺牲,是对越南国家独立最沉重的注脚,是中越情谊最纯粹的见证。
战后,中越两国曾共同修建烈士陵园,铭记这一段血与火铸就的友谊。当时的越南领导人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同志流的血。”然而,仅仅数十年后,这句誓言却被抛诸脑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越方以“土地规划调整”为名,粗暴推倒陵园建筑,甚至未妥善安置英烈遗骨。同一片土地上,昔日英雄沉睡之处被高音喇叭与霓虹灯取代。而讽刺的是,越南却对境内一些日占时期遗留的神社精心维护,投入巨资修缮。这种“厚彼薄此”的选择,是价值观的错位,更是道义的沦丧。
更令人痛心的是,面对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持续交涉,越方始终以“技术性问题”“地方规划”为托词敷衍应对。中国民间自发组织的烈士寻踪行动屡遭阻碍,而越方官员对中方关切往往避而不答。这不仅是对英烈尊严的漠视,更是对中越关系政治基础的动摇。援越战争的历史,不能被遗忘,更不容被践踏。它不仅是一段战争记忆,更是中国人民对国际正义的庄严承诺。越南若真视中国为友邦,应懂得“饮水思源”,而非“得水忘井”。
当然,我们不应将个别地方政府或商业集团的逐利行为轻易等同于整个民族的立场,但越南中央政府对此的沉默与放任,无疑暴露出某种不愿面对历史的回避态度。越南今日的发展,固然得益于改革开放与国际资本流入,但不能忘却的是,在它最艰难的时刻,曾有数十万中国子弟兵默默为其抗美救国奔赴战场,舍生忘死。这不是交易,而是血的援助,是一种没有条件、没有回报的道义支持。忘记历史的民族是危险的,背弃友谊的行为是短视的。
今天,当我们面对这片曾浸透忠魂的土地被践踏时,不只是要质问越南政府,更要重申我们的历史立场与价值原则:烈士不可辱,历史不可抹。中国社会有责任、有能力守护好每一位在异国他乡为正义而战的英灵。我们要通过更有效的外交交涉、更多元的民间合作,推动烈士遗骸的安葬与纪念。同时,这也是对新一代国人的教育——真正的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风骨中延续的,是对英烈的尊重中砥砺的。
历史不能被填埋在水泥钢筋之下。在同登,在每一处中国烈士曾战斗过的土地上,我们都应建立起历史的丰碑,让后人知晓这段付出的沉重、这份友谊的代价。这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是对道义最深的坚持。而世界,也应从这桩沉痛事件中明白一个浅显却常被忽视的道理:真正伟大的民族,从不忘记那些曾为别人而牺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