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随着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扩张日益明显,中国对那些允许美军在其领土上进行针对中国军事行动的国家发出了强烈警告。中国明确表示,这些国家的行为将被视为敌对,中国将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回应。
这一声明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那些在享受中国经济红利的同时,又在背后与美国建立军事合作的国家,他们是否已经意识到自己正站在风险的边缘?美军驻扎的基地,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谁能保证不会引发冲突?
美国多年来一直在亚太地区采取多种手段来遏制中国的崛起,尤其通过“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这一战略布局,明显限制了中国的战略空间。
“第一岛链”从日本列岛开始,经过琉球群岛、台湾岛,一直到菲律宾,几乎封锁了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所有海上通道。这一布局旨在将中国的海上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第二岛链”则进一步向外扩展,包括关岛、马里亚纳群岛等,虽然这些地方距离中国更远,但目的依然明确:就是要确保中国无法突破这一战略屏障。
这些“岛链”并非现代地理名词,而是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制约大国崛起而设立的战略防线。具体来看,例如日本的横须贺海军基地,是美国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海军据点之一,常驻有航母、驱逐舰、潜艇等海上力量。琉球的嘉手纳空军基地,常年驻扎F-15和F-22等先进战机,专门监视中国沿海的动向。台湾则通过美军军售和顾问支持,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颗棋子。菲律宾更是允许美军重返多个战略位置,如苏比克湾,这些基地为美国在南海的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第二岛链”上,关岛作为美国的战略枢纽,成为了太平洋中的一个关键军事基地。美军的B-52、B-2轰炸机经常从这里起飞,飞向中国周边进行威慑性飞行。其他如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军事设施也为美军提供了更广阔的作战空间。
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部署的军事基地数量已经达到了41座,分布在从日本到东南亚的广阔区域。例如在韩国的平泽基地,美国第八集团军长期驻扎;泰国的乌塔堡空军基地、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等也是重要的战略支点。这些基地的存在,意味着美军随时能够对中国形成威胁。
而与中国在领土问题上有争议的国家,则在中美之间游刃有余,既希望通过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获得利益,又不舍放弃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比如菲律宾,尽管与中国在南海有争端,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菲律宾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然而,菲律宾在2016年与美国签订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则让美军重返菲律宾重要基地,在南海区域加强了军事部署,进一步加深了与美国的军事合作。
越南同样面临类似的情况,尽管在南海主权问题上与中国存在分歧,越南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却紧密无比。越南不仅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还吸引了大量中国投资,尤其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但越南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也在逐步升级,尤其在2023年,美国总统拜登访问越南后,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增加了军事合作和对南海的关注。
面对这些“左右逢源”的国家,中国一直保持着和平解决争端的立场。尤其是在南海争议上,中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案,试图通过合作来化解分歧。在与越南的合作中,两国已经就共同开发北部湾的资源达成了一些共识,尽管主权问题尚未解决,但经济合作取得了进展。
然而,菲律宾在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却将争议推向了国际法庭,虽然中国不承认仲裁结果,但菲律宾借此进一步加深了与美国的关系。2023年,中国外交部直言不讳地警告,那些允许美军在自己领土上进行针对中国军事行动的国家,将被视为敌对态度,必将面临中国的强硬回应。
实际上,随着美国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布局,中国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2023年6月,美日菲三国在南海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进一步挑衅中国的领土利益。而中国则加强了东海和南海的海军巡逻,不仅增派先进驱逐舰,还进行了实弹演习,回应美国的军事压力。
尽管中国在应对美国军事围堵和邻国“两面派”行为时始终保持防御姿态,并强调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然而美国的军费支出大幅增加,并将其大量投入到亚太地区,这无疑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
中国在维护区域安全方面,始终秉持“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动了包括RCEP在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2023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长了8%,并进一步加大了对老挝和柬埔寨等邻国的基础设施投资,稳步推进与东南亚的经济融合。
相反,美国则继续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军事投资,其2023年的军费增加了200多亿美元,主要用于升级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基地。但这种军事遏制,是否能为地区带来稳定,仍然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