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国的历史中,最早察觉孟达叛乱计划的人是司马懿。这并非因为司马懿有超凡的智慧,而是因为当时孟达所处的新城郡隶属于荆州,而司马懿正是魏国荆州地区的军事主管。也就是说,司马懿直接负责该区域的军事事务。
当诸葛亮得知孟达有反叛之意后,决定将这一消息泄露给司马懿,因此,司马懿便负责采取应对措施。一方面,他向魏明帝曹叡报告情况,另一方面,他又写信安抚孟达。孟达收到信后,内心开始犹豫是否继续叛变。 事实上,孟达并不是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叛乱。他的初衷只是想借机通过威胁叛变来谋取更多的个人利益。即使诸葛亮表现得十分真诚,孟达仍希望能坐观局势,等待更有利的时机。 但孟达并没有考虑到一个关键因素: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非常聪明的战略家,他们早已预见到孟达可能会利用时间差来拖延决定。司马懿几乎在写给孟达的信还没寄出时,就已经请求曹叡批准出兵了。 虽然曹叡起初不太相信孟达会真叛,但在司马懿的劝说下,最终同意了司马懿的请求。司马懿的计划并不复杂:若孟达不反叛,司马懿就可以亲自前去解除孟达的职务,消除隐患;若孟达真的叛变,司马懿则可以及时平叛。 得到了批准后,司马懿迅速采取行动。他以惊人的速度集结精锐部队,仅用八天时间便带领队伍从宛城直抵新城,行程超过1200公里。孟达毫无预料到司马懿会如此迅速行动,当司马懿的部队出现在新城时,孟达已无法再选择投降,只能依靠城防抵抗,并等待诸葛亮的援军。 新城之战正式爆发后,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为了帮助孟达保住新城,蜀汉和东吴纷纷派遣援兵。东吴的出兵并不单纯是为了支持孟达,而是因为新城郡地处汉水上游,一旦东吴控制了新城,就能沿着汉水进攻襄樊,减轻自己在攻占襄樊时的压力。东吴的主力因此被牵制在新城,导致蜀汉在东线对东吴的防御压力减少。 与此同时,蜀汉并未投入太多兵力来支援孟达,只有少量兵力进行象征性的支援。蜀汉的主力仍然维持原样,等待进一步的发展。而诸葛亮的战略布局远没有结束。 新城之战爆发后,诸葛亮巧妙地运用了一招针对魏国关中兵团的策略。魏国关中的主帅曹真一向是蜀汉的劲敌,魏国的关中军队实力强大,一旦蜀汉发动北伐,关中的主力很有可能迅速支援。因此,诸葛亮必须通过某种方式牵制关中大部分兵力,避免它们及时支援凉州。 诸葛亮决定派赵云带领一支军队,从斜谷通道向魏国关中进发,故意制造进攻关中的假象。蜀军大造声势,很快吸引了魏国关中兵团的注意。曹真率领魏军主力前往斜谷迎战,这样一来,关中的大部分魏军主力都被赵云牵制住了。 在成功调动了魏国大部分兵力后,诸葛亮才开始了他真正的战略目标:他亲自带领蜀汉主力,从西线通过通道出发,直接进攻祁山。诸葛亮显然已为此次出兵做好了充分准备,甚至在凉州地区策反了一部分当地官员。 当蜀军抵达祁山时,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几乎没有抵抗就顺势投降了。这一消息传出,震惊了整个天下。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谋略,成功实施了声东击西的战略,最终为蜀汉赢得了关键的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