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中期,提到名将,许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王阳明、戚继光和李成梁。然而,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位不逊色于他们的北疆战神——马芳。虽然今天提到他的名字,大多数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在那个时代,蒙古人绝对记得他的名字。
马芳出身于山西灵州。11岁时,家乡遭到蒙古部落的劫掠,马芳被掳至草原,成为了一个放牧奴隶。但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在草原上,他利用空闲时间自制弓箭,并刻苦练习射箭技艺。一次,蒙古汗国的俺答汗在行猎时遇到猛虎袭击,马芳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成功射杀了这只猛虎。俺答汗对他的勇猛十分赏识,赠送给他一匹良马,并让他成为亲卫。然而,马芳心系故乡,他抓住机会从一条小路逃回了明朝,结束了在草原的“留学生涯”。正是这一决定,开启了他从奴隶到名将的传奇人生。
回到明朝后,马芳加入了镇守大同的周尚文麾下。周尚文慧眼识珠,将他提拔为小队长。嘉靖二十九年,正值庚戌之变,马芳在怀柔、顺义等地屡次出战,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战果。他亲自带领部队直冲俺答汗的大本营,斩杀了蒙古大将,并因此获得了“赤斩骑将”的荣誉。随后,他在新平、野马川等战役中再度取胜,并凭借之前的泥河之战取得的四次胜利,逐步升迁,最终晋升为超迁都督佥事、总督,为参将,从此声名远扬。
《明史》记载:“大小百十接,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无不大捷,斩馘无算,擒王数十人,威震边陲。”马芳不仅是一个勇猛的战士,还是一个工作能力强、积极主动的军事领导者。无论是亲自督战,还是派遣将领出征,他都堪称“劳模”。尽管明军的捣巢战术困难重重,但对马芳而言,这根本不是问题。他熟悉草原的地形,将每次捣巢视为对蒙古人的复仇机会。马芳也是明军将领中为数不多的坚定家丁作战支持者,他通过家丁建立了赫赫战功,也让蒙古人深感震撼。
随着军功不断累积,马芳最终晋升为蓟镇副总兵。嘉靖三十六年,蒙古察哈尔部南下侵扰边境,马芳与总兵欧阳安一同出战。首战获胜后,马芳摘下头盔,蒙古人认出他后,吓得连夜撤退。这一战使得马芳的名声迅速超越了戚继光和俞大猷,赢得了“永不过马”的赞誉。
马芳的许多战功都可以称得上奇功,虽然这些任务充满风险,但他始终身先士卒,屡次在战斗中受伤。他被赞誉为“勇不过马”,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勇气的认可,更是对他出色军事判断的肯定。嘉靖四十五年,土默特部乞庆哈领兵南下,马芳驻守马连堡。当时城墙倒塌,马芳却不让手下修补,还命令打开城门,自己去休息。蒙古人侦察许久,也不敢进攻。第二天,马芳醒来后,根据形势判断蒙古人即将撤退,便率领明军展开追击,成功上演了空城计,并用出奇制胜的方式击溃敌军。
隆庆五年,俺答封贡后,明朝与蒙古土默特部的战争进入了结束阶段,马芳的军事生涯也渐渐轻松了许多。万历元年,因涉嫌行贿,马芳一度停职。然而,由于土默特部与明朝的外交争端,马芳又重新被启用。万历七年,马芳主动请求退休,最终于两年后因病去世。
马芳的一生,与明朝与蒙古边境的紧张局势紧密相连。他与土默特部的斗争,恰好折射出了明蒙边境战争的缩影,展现了边疆尊严和安全如何通过武力得以捍卫。而他提拔的麻贵,后来在朝鲜战场上继续书写了明军的辉煌篇章。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