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仲尼,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因其智慧和学识广受推崇。作为教师,他到处游历,向各地国君和民众传授知识。虽然孔子是讲道者,但他并不是固执己见的那种人。当他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时,也会向别人请教。
有一次,孔子前往东边的一个神秘国度——莒国(即今天的山东日照),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聪明异常的孩子。孔子曾出题考他,神童对答如流;然而当神童出题时,孔子却哑口无言。这个神童是谁?他是如何让孔子难住的?孔子又是如何与这个孩子互动的呢?
这次旅行中,孔子正好路过莒国城外,看到一群孩子在路上玩耍,堵住了他前进的道路。孔子让弟子赶走了这些孩子,随后准备继续前行。正当他准备驱车经过时,突然从路边走出一个孩子,站在了马车前面,阻挡了去路。孔子的弟子急忙拉住缰绳,车险些撞到孩子。
孔子的弟子下车查看,确认孩子没有受伤后,便向孩子说:“你挡住了我们车的路。”那孩子却反驳道:“你们的车撞到城墙上了。”
孔子听到后也下车检查,可他并没看到什么城墙,于是问道:“城墙在哪里?”孩子指了指地上的图画,孔子这才明白,原来孩子是用地上的画表示了一座城。
孔子微笑着对孩子说:“这座城是用来做什么的?”孩子回答道:“这是用来防御敌兵的,现在城门关闭,你们当然过不去了。”孔子问:“那如果我要过去呢?”孩子答道:“那你就得撞到城门上。自古都是车绕城,而不是城绕车。”孔子听后,心生佩服,问孩子的名字。孩子说自己叫项橐,家住这座城里。
孔子被这个机智的孩子深深吸引,便邀请他上车,准备去项橐家拜访。实际上,孔子并不单纯想拜访孩子的父母,而是有意收他为徒。一路上,孔子脑中不停琢磨如何把这个聪明的孩子收为自己的学生。
很快,孔子想到一个主意,他向项橐提出:“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更聪明,输的人要拜赢的人为师,怎么样?”项橐虽然是个孩子,但也对孔子提出的挑战充满兴趣,答应了下来。
首先是孔子出题,他让项橐先问。项橐四下张望,突然看到路旁的一棵松树,便问孔子:“为什么松树的叶子四季常青,别的树到了冬天就掉光了?”孔子思索后答道:“松树的心实不虚,所以它能抵御严寒,四季常青。”项橐摇头说:“松树心实不虚是对的,但这并不是它耐寒的原因。山上的竹子虽然心虚不实,它照样能耐寒。”孔子顿时哑口无言。
接着,轮到项橐出题,他问:“为什么池塘里的大鹅能叫得这么响?”孔子想了想回答:“因为大鹅的脖子长,所以能叫得更响。”项橐依然摇头,反问道:“大鹅脖子长没错,但它叫得响并不是因为脖子长。池塘边的蛤蟆没有脖子,叫得不也一样响吗?”孔子又陷入了困境。
两次交锋,孔子都败下阵来,心里有些不服,便让项橐继续出题。项橐接着问:“大鹅和鸭子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孔子答道:“因为它们身上有羽毛,羽毛使它们不沉。”项橐反问:“葫芦身上没有羽毛,为什么它也能浮在水面上?”孔子答:“葫芦形状圆且中空,所以能浮。”项橐又问:“庙里的钟也是圆的,中空的,但它为什么在水灾时沉了下去?”孔子再次哑口无言。
这时,孔子意识到,再这样纠缠下去,自己可能永远也答不上来,于是他决定换个方式。他说:“虽然我没答对你的问题,但你也没答对我的问题。如果你能回答我这个问题,我就拜你为师。”项橐答应了。
孔子心中暗喜,出题时心里想的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他问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地上的五谷有多少?世上的人有多少?”这显然是个不可能答出来的问题,然而项橐却不慌不忙,答道:“天上一天一夜星辰,地上一年一茬五谷,世人虽多,但也只有男人和女人两种。”这个回答虽然简洁,却准确无误,令孔子心服口服。
最终,孔子恭敬地向项橐行礼,正式拜他为师。项橐只有七岁,但他凭借非凡的智慧,成了孔子的老师。此后,孔子再也不东游了,这段趣事也被孔子的弟子们记载在《论语》中,并成为《三字经》中的一部分。
虽然项橐之后并未有太多记载,但他与孔子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神童的传奇。项橐的父母曾在他出生时经历了一场艰难的困境,母亲腹痛时,他的脐带异常坚硬,最终是借助茅草将其割断,这也是项橐与众不同的象征。
尽管项橐年纪轻轻便显示出超凡的才智,但他的命运却是短暂的。据说他在年幼时便被各国君主争相聘用,但他的父母并不希望他从政,于是他们将他藏匿在山中。最终,项橐被吴国士兵抓获,之后他的生命因特殊的原因戛然而止。
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类似的神童,例如甘罗、曹冲等,他们通常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过人的智慧,但却早早离世,令人惋惜。项橐的传奇虽短暂,但他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依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