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一个存在于1922年至1991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它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5个平等的加盟共和国组成。在苏联时期,加盟共和国的边界发生过多次调整。例如,在1922年,苏联确定了中亚地区五个加盟共和国的边界,为了增加哈萨克斯坦境内俄罗斯族的比例,苏联将一些俄罗斯族聚居的区域划给了哈萨克斯坦。
二战结束后,苏联又进行了边界调整。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原本属于波兰,但在战后被并入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作为补偿,波兰获得了德国东部的大片土地,领土向西扩展了200多公里。德国的东普鲁士地区被并入俄罗斯,并更名为加里宁格勒。由此可见,苏联解体前,俄、乌、白三个加盟共和国的面积都得到了扩展。
随着苏联的解体,这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成为独立的国家。无论在苏联时期各共和国的边界如何调整,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以解体时的边界为准,划定了彼此的国界。这是因为在苏联内部,所有加盟共和国在名义上都是平等的,无论它们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或经济实力如何,这种平等的关系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分裂。
然而,车臣共和国并非加盟共和国,而是隶属于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因此,车臣没有独立的资格。苏联解体后,车臣宣布独立,导致了车臣战争的爆发。从这一点看,只有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才有资格独立。
实际上,苏联曾有第16个加盟国,但这个共和国在1956年被撤销。它的面积大约为17万平方公里,如果没有被撤销,它也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为什么苏联要撤销这个加盟共和国呢?
首先,这与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有关。卡累利阿-芬兰位于苏联西北部,和芬兰接壤。它的设立目的是将芬兰纳入苏联版图。芬兰位于欧洲北部,曾长期是瑞典的一部分,直到1809年俄瑞战争后,芬兰成为沙俄的大公国,沙俄的皇帝同时是芬兰大公。1917年,芬兰从沙俄独立出来。
由于卡累利阿地区靠近列宁格勒,苏联担心可能的安全威胁,于是挑起了苏芬战争,迫使芬兰在1940年割让了卡累利阿、萨拉等地给苏联。之后,苏联将这些原属于芬兰的土地与部分俄罗斯土地合并,成立了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之所以使用“芬兰”的名称,是苏联希望在未来将整个芬兰纳入这一共和国。
但在1947年,苏联与芬兰签订了巴黎和约,承认芬兰的独立,并与芬兰达成了一些领土协议。这标志着苏联放弃了吞并芬兰的计划,因此,卡累利阿-芬兰这个为芬兰量身定做的共和国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苏联将其改为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在1956年撤销了这一加盟共和国,改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且将其并入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91年苏联解体后,卡累利阿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如果苏联没有撤销这个加盟共和国,卡累利阿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独立国家。通过这一撤销,苏联保住了卡累利阿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举措也让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保留了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