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跟了你几百年的小弟,突然被邻居拐走,还改了姓,你却只能干瞪眼?这不是段子,而是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并时,清廷的真实处境。
那时候的琉球,在清朝的藩属国序列里地位很高,仅次于朝鲜,甚至排在越南之前。结果日本派兵直接绑走琉球国王,改名“冲绳县”,这脸丢得彻底。清廷当然要表态,谴责、抗议、外交交涉一个不落,唯独缺的就是——真动手。
日本人一开始心里也虚,怕清廷翻脸。可看了几轮下来,发现清廷就是嘴硬手软,于是底气越来越足。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美国前总统格兰特。
当时格兰特卸任后环游世界,来到天津时,李鸿章亲自接待。清廷赶紧托他去日本调停琉球问题。格兰特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挺“公平”的方案:日本把南部的宫古、八重山群岛还给琉球国王,清廷也能保住面子;而剩下的部分由日本控制,中国还得附送最惠国待遇。
日本差点点头同意,但很快翻脸,改成:北岛、中岛归日本,南岛划给中国,中国同时要给日本最惠国待遇。这个“南岛方案”,就摆在李鸿章面前。
在我看来,这就是整段故事里最吊诡的地方。换个角度说,琉球南岛其实卡在第一岛链的重要位置,是太平洋通道上的咽喉。可李鸿章却在奏章里明确拒绝接收。
他的理由是:南岛贫瘠偏僻,难以自立,接手了反而要花钱、要派人,守不住还可能被洋人占走,最后更不划算。
说白了,李鸿章不是不懂地缘意义,而是害怕背上财政和军事包袱。在大清摇摇欲坠的背景下,他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更让人唏嘘的是,当时清廷对琉球的了解几乎为零。李鸿章奏章里说南岛“疆域周长不足三百里”,可整个琉球群岛面积有3600多平方公里。这差距,说明朝廷对自家小弟根本不上心。外交谈判走到一半,才发现搞不清楚对方家底,这是不是很讽刺?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台湾琉球始末》记载,日本谈判代表竹添进一郎和李鸿章私交甚好,还写信劝说:日本吞并琉球是为了防范俄国和德国,实属无奈。李鸿章是不是受了私人感情影响?没人能下定论。
但最终他确实做出了最有利于日本的选择——搁置不谈。
如果换个角度想,当时如果是左宗棠来决策,会怎样?他收复新疆时是“抬着棺材去”的,那股子孤勇和决心,也许会让局势完全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
李鸿章一生都在和列强打交道,他的算盘更多是如何保存大局,而不是为一个孤悬海外的小岛赌上最后的国力。
我个人更倾向于理解李鸿章的无奈。那时的大清,财政困窘、内忧外患,真没余力去管南海上的几片小岛。可问题是,选择“不管”,就是彻底放弃。琉球一旦落入日本手中,成了跳板,往后的甲午战争、太平洋格局,其实都能找到影子。
历史和现实常常相互映照。今天,哪怕是一块“贫瘠小岛”,它的地缘价值也绝不能小觑。一个小决定,可能改变整个国家的安全格局。
所以,李鸿章是怕麻烦,还是另有考量?或许两者兼有。但不管怎样,琉球的覆灭告诉我们:最大的错误,有时候不是做错了,而是什么都不做。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