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关注本账号《暗读历史》,也非常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您的建议和支持将是我不断进步的动力。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位开国大将——黄克诚。
黄克诚将军是一个低调的英雄,他的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奋斗。到了晚年,他的身体状况变得非常糟糕,然而他坚决拒绝治疗,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黄克诚拒绝治疗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不成为中央的负担。其实,早在年轻时,黄克诚就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炎,但因为当时战事繁忙,没有及时治疗。再加上多次转战,积劳成疾,这个病根最终导致了他健康的恶化。身体虚弱的黄克诚,刚过三十岁就显得像个老头,因此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黄老头”。他的好友陈赓时常开玩笑说,黄克诚的身体状况不好,也不知道能活多久。每次说到这里,黄克诚都会大笑应对。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克诚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到了冬天,咳嗽发作频繁,时常一咳就持续几十分钟,甚至会汗如雨下。到了晚年,黄克诚几乎完全失明,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即便如此,黄克诚依然不想麻烦中央,更不愿让工作人员为他分担,他总是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1985年年底,黄克诚向组织申请了退休,之后几乎都待在医院病床上。医院里的治疗和休养需要公家的资助,这让黄克诚深感愧疚。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能力为党和人民做事,因此不应该再接受公家的帮助,他甚至认为自己成了负担。在这种心理压力下,黄克诚坚持拒绝治疗。医生和护士们多次劝说,他都坚决不肯吃药或接受治疗。
黄克诚的妻子唐棣华非常担忧,她让亲戚、朋友和老部下轮番劝说黄克诚,但他依然没有改变主意。黄克诚开诚布公地解释道:“我已经无法继续工作,身体已经不行了,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但请不要再浪费公家的钱治疗我了。”
听到黄克诚这样说,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心疼,大家泪眼婆娑,但依然请求他接受治疗。黄克诚叹了口气,讲起了一个故事,他提到拉法格晚年结束生命的事情,借此表达自己已无力再继续工作,不希望浪费国家资源,他甚至说,如果临终时能不抢救就好了。听到这话,大家的心都在滴血。
尽管黄克诚的身体状况如此堪忧,但他依然坚决拒绝治疗,甚至在不被注意的时候偷偷拔掉输液针。这样一位为了不拖累国家、坚决拒绝治疗的将军,真让人感动。
唐棣华非常悲伤,但她也理解丈夫的选择。
提到唐棣华,她与黄克诚相识于1937年的秋天。当时,黄克诚带领部队进入苏北,而唐棣华正在为部队筹募捐款。第一次见面时,两人便产生了深厚的好感。相处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彼此兴趣相投——黄克诚喜欢看书,常带着一个装满书籍的铁皮箱,而唐棣华自小也喜爱读书。两人常常聊得投机,大家都知道黄克诚箱子里是书,唯独其他同志常开玩笑说:“箱子里一定是好吃的。”
黄克诚和唐棣华的爱情简单而真挚,他们没有举行隆重的婚礼,只是简单地举行了一个仪式,周围的亲朋好友也没有聚餐。唐棣华对此并不介意,她只是平静地说:“在战争的环境下,他不苛求我,我也不苛求他。”
婚后,唐棣华陪着黄克诚在战火中四处奔波,在艰难的环境下,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一同走向了新中国的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黄克诚和唐棣华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看书。建国后,唐棣华性格内向,很少参加外面的活动,而黄克诚也少带她外出参加正式的场合。于是,大家打趣地称她为“被关在箱子里的夫人”。对此,黄克诚和唐棣华只是一笑置之。
虽然夫妻二人性格内向、低调,但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他们却十分严谨,从不纵容孩子们享受任何特殊待遇。黄克诚和唐棣华认为,自己不过是普通人,孩子们也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接受教育,走向社会,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他们育有四个孩子,分别是两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每个孩子都没有享受过父母的任何特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大女儿黄楠毕业于北大,成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大儿子黄熙毕业于清华,成为一名工程师;二儿子黄晴毕业于北大新闻系,后来成为《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小女儿黄梅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外文研究人员。
黄克诚和唐棣华对孩子们的教育成果感到非常欣慰。每个孩子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1986年12月,黄克诚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唐棣华心知丈夫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但始终无法接受这个事实。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去世,享年84岁。黄克诚的去世给唐棣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因悲伤过度而生病。病中,唐棣华写下了一副挽联,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深情和痛惜:
“为人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既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
中央对于黄克诚将军的去世也感到深深的惋惜,事后,中央工作人员为黄克诚撰写了生平草稿,唐棣华在审阅时,毫不犹豫地删除了草稿中那些过于夸大的部分。她表示,黄克诚生前从未要求过任何特殊待遇,因此不希望这些内容出现在丈夫的生平里。
黄克诚将军一生低调,坚守信念,甚至在临终时也为不成负担而拒绝治疗。他的一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