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3日,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密谈,最终戈尔巴乔夫同意将最高军事指挥权交给叶利钦。两天后,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标志着苏联的解体。随着苏联的消失,美国成为了全球的超级大国。
苏联解体的原因复杂,其中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在苏联崩溃的前期,美国其实并不希望它解体,反而曾尝试过挽救。究竟是为什么呢? 回顾历史,斯大林上台后,继续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许多人认为,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达到了最强盛的时期,人民生活富足,国家强大。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面对日益强大的苏联,他们逐渐放弃了武力对抗,转而采取“和平演变”的策略。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在1947年提出了这一战略,并分析称,“和平演变”最终会导致苏联的瓦解。 赫鲁晓夫上台后,西方反共势力开始更加积极地分化或同化苏联,他们通过宣传西方的自由、民主与人权等价值观,挑战苏联的共产主义思想。美国总统里根曾表示:“武力对抗已经过去,最终的较量是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而马克思主义最终会被历史淘汰。” 随着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美国与西方国家开始实施西化策略,利用媒体渗透苏联社会。美国设立了“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通过这两家广播站,使用六种语言传播国际新闻,宣传西方优越的生活方式。而“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德意志电波电台”则用近40种语言,推广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渗透苏联的年轻人群体。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曾表示:“如果我们能教会苏联年轻人唱我们的歌,迟早他们会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美国试图改变苏联年轻人的思想,并最终改变整个国家的政治走向。 二战后,西方国家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和禁运。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政治改革时,西方国家便开始给予支持,并承诺援助。援助的多少则取决于改革的程度。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援助只是一个诱饵,最终目的是摧毁苏联的共产主义制度。” 在西方的引导下,戈尔巴乔夫实施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改革,尤其是在1989年,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导致了社会动荡、民族冲突和经济低迷,同时还忽视了民生和轻工业的建设,过度发展重工业,导致产业失衡。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更是消耗了苏联的资源,文化信仰的丧失也使得苏联的社会价值体系崩溃。 苏联的经济部长尼古拉·雷日科夫曾说:“我们背离了自己的本心,沉迷于虚假的荣誉与奖章,甚至陷入了腐败和自欺欺人的怪圈。” 虽然很多人把苏联的解体归咎于叶利钦签署的协议,但叶利钦不过是那个为苏联的死亡签署“死亡证明”的医生。他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推手的角色,但背后的真正原因早已埋藏在改革的误导和外部压力中。 布什政府曾明确表示,不希望苏联解体,认为一个政治温和的苏联加入西方体系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如果苏联的改革成功,未来的局面将有利于美国。然而,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实际上是“打压与支持并存”,他们始终小心翼翼地把持着苏联的“命脉”。美国并非单纯希望摧毁苏联,而是希望能将苏联视为其工具,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国家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但最终,苏联的解体超出了美国的预期控制范围。 对于美国来说,苏联解体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它不仅实现了“冷战胜利”的宣言,还让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完成了全球霸主的梦想。布什在竞选时曾说:“美国打败了苏联,赢得了冷战。” 然而,世界并不容忍霸权主义的存在。随着中国的崛起,倡导多边主义与和平发展的声音越来越强,中国逐渐成为与美国竞争的力量,世界政治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